讓學生飛 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石丹理
更新時間:12:56 2024-10-20
發佈時間:12:56 2024-10-20

在貧窮環境長大的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石丹理,四十多年來專注青少年與家庭問題,更是家庭議會的首批委員;曾帶領全港首個大規模普查,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提出心理問題要做預防工作。

大學學制「三改四」時,香港理工大學找他改革通識教育,其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創立「領袖與個人發展」計劃,提升學生在服務社會及領袖能力上的關注度,該計劃及後獲得有本地教育界奧斯卡之稱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

他深信每個學生都能「飛」,更重要是有品格地飛起來,才是真正人才。

 

石丹理曾擔任家庭議會主席,以家庭為研究及服務對象。
石丹理曾擔任家庭議會主席,以家庭為研究及服務對象。

 

石丹理曾經是公職王,很多關於青少年及家庭的議題都會找他做智囊,因為四十多年來,他的工作都跟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政策有關。作為理大副校長,他直言這條路的發展,與自己童年經歷不無關係。

他說:「讀中二時父親離世,母親一手養六個孩子,家境變得貧窮,要由九龍搬到新界村屋居住。那時屋企無錢安裝自來水喉, 讀中六時每天放學回家便去打井水,但我覺得這樣的童年很好,養成不追求物質,對弱勢社群及每個人的成長,也多了一些了解和關心。」

他考進香港大學,入讀社會科學院,首年的基礎課程包括心理學及社會學,「當年那位心理學教授以互動方式教學,令我對這學科產生興趣,第二年選科便決定主攻心理學。」大學畢業後,他繼續在港大升學,但因為家裏有經濟需要,幸好當時大學容許全職讀書同時工作,結果用了約四年時間,於一九八三年終於博士畢業。

博士畢業翌年,他進入了香港城市理工學院(一九九四年升格為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社工文憑課程,數年後轉至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擁有心理學背景的他, 一直專注個人成長及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兩間大學任教期間推行了多個大型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更成為日後心理及家庭健康事務發展的基石。

 

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石丹理(後排中)與理大學生在內地參與活動。
透過服務學習課程,石丹理(後排中)與理大學生在內地參與活動。

 

倡心理健康預防概念

在城大工作時,他創了一個先鋒,和數名同事負責香港首個大規模「普查」研究,把訪問對象指向中學生,訪問了三千多人,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發現,成年人一直以為「天真爛漫」的年輕人,其實心理問題嚴重,「當時我建議政府需要做預防工作,培訓老師在這方面的認知。多年來我一直反思,怎樣才能做好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預防,而不是出事後才補救。」

轉到中大任教後,石丹理獲得政府撥款高達一百二十萬元的研究經費,以追蹤研究形式,花了約一年時間,持續跟進一些家庭狀況,研究家庭關係怎樣影響青少年發展。「以往在研究青少年成長及心理時,只單獨對他們進行,那次則以家庭為單位,獲追蹤家庭有二百多個,另有二千個以問卷形式進行,就家庭與青少年成長的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他指,那次追蹤研究,透過數據證明父母及家庭對青少年成長影響重大,我們亦與不少社福機構共享研究結果,並推廣親職教育,以父母為對象提供教化和培訓。

奪本地教育界奧斯卡

一直心繫中大的石丹理,在二○○九年收到獵頭公司挖角,邀請他過檔理大。他坦言最初沒有半點去意,獵頭公司則提議先遞交個人履歷給校方,他在過程中也通知了中大院長及系主任備案。不久,適逢系主任退休,出現了一些人事變動,令他漸漸萌生去意, 「在中大工作了二十二年,那次離開令我有離婚的感覺。我住在大埔,每天坐車返工必途經中大,看着滿心懷念,大約一年後心情才平服下來。」

理大是一所強調工科及科學的大學,適逢一二至一三年度大學「三改四」,轉為四年制,學校找他處理通識教育,因相關學分要由四分急增至三十分,需要建立新的必修科。「我開創了『領袖與個人發展』相關的必修課程,因相信每個學生也會飛,應培養學生的情商,做社會領袖,故開辦了『明日領袖』課程。我相信,人才培養不只有科技,更重視品格及關心社會,『服務領導力』及『服務學習』課程的設立希望學生透過群體活動,建立同理心及服務別人的能力。」

 

在中大任教時,石丹理(右)獲政府撥款一百二十萬元研究經費,以追蹤形式研究家庭關係怎樣影響青少年發展。
在中大任教時,石丹理(右)獲政府撥款一百二十萬元研究經費,以追蹤形式研究家庭關係怎樣影響青少年發展。

 

石丹理花了三年時間建立有關通識教育課程,他不諱言初期有同事質疑這些課程猶如帶學生做義工, 覺得浪費時間。然而,他和團隊一直堅持播種及持續評估,用數據印證曾修讀相關課程的學生,在情商、抗逆境及對生命滿足感等方面均顯著提升,領袖才能亦增強。「領袖與個人發展」的團隊更於二○一八年獲得了有本地教育界奧斯卡之稱的教資會傑出教學獎,表揚他們提升教與學質素的貢獻。

除了大學的工作,石丹理二○○七年擔任家庭議會委員,及後更成為主席,「政府的諮詢組織中,早已設立婦女或安老事務等委員會,唯獨未有以家庭為對象的單位。人生經歷不同階段,家庭絕對是重要一環,那時候政府希望設立相關委員會,便找我籌備。」

家庭議會成立後,找來中央政策組幫手進行全港家庭研究,推廣家庭友善政策,與僱主商討怎樣做到家庭友善的目標,例如準時放工、容許在家工作等,「起初部分僱主也擔心影響業績,結果發現公司業績反而更佳。」

參與家庭議會工作

石丹理多年來同時關注家庭與個人快樂水平,種種民調結果都反映,家庭快樂的指數,現在已跌至四年新低。對於這個現象,他分析與三大因素有關,首要生活艱難,樓價及物價高企,而香港工時之長在全球數一數二;其二社會政治改變,香港人在政治上有傷口,雖然社會慢慢穩定下來,但傷口需時癒合;第三,經濟在外部因素如息口影響下,前景不樂觀,特別是中下階層,要做勞動及辛苦的工作餬口。

 

石丹理(左)經常對中學生成長及心理作研究,並將心理健康教育帶入中學。
石丹理(左)經常對中學生成長及心理作研究,並將心理健康教育帶入中學。

 

「我將於今年底出席由和富社企舉辦,一個關於香港人不同層面開心趨勢的『開心高峰會』,我作為其中一名講者,想與大家從家庭抗逆及社會抗逆層面分析,怎樣齊
齊面對逆境。傳統上,很多父母遇上收入減少或裁員等困境,都不多跟子女傾,情願自己節衣縮食。然而,在家庭抗逆層面上,如仔女已十多歲,應該與他們講解家庭財政狀況, 讓他們明白父母困難,一家人齊心減省開支渡過難關,效果更佳。不少年輕人其實也有能力及願意分擔家庭重擔,只要大家坦誠相告。」

 

石丹理畢業後一直專注青少年與家庭的成長,四十多年從未間斷相關研究及政策倡議。
石丹理畢業後一直專注青少年與家庭的成長,四十多年從未間斷相關研究及政策倡議。

 

與女兒的矛盾

二○一九年社會事件,成為家庭成員關係大考驗,石丹理一家也不例外。他有一子一女,一家人向來相處融洽,直至社會事件發生,「細女在英國讀大學,剛巧該年回港,那時她二十出頭,看着事件發生,情緒激動。」

長期出任多項公職,為政府在家庭及青少年等事務上出謀獻策的他,與女兒政見截然不同。面對女兒強烈的反應,他說:「政見不同沒問題,重要是互相尊重,更告訴她政治只是一人生一部分。」

然而,更大的考驗來自時任特首計劃設立檢討委員會,並找他幫手,「當時全家反應相當大,阿女更激動到喊。我思前想後,認為家人關係極為重要,故拒絕了邀請,只從學者角度發表文章,分享個人對事件的想法。」文章刊出後他給家人看,各人都很平靜,也順利平息了事件對家庭的影響。

 

石丹理育有一對子女,自小視他們為朋友,一家相處融洽。
石丹理育有一對子女,自小視他們為朋友,一家相處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