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詠良很喜歡Yuyi的英文串法,覺得字形很美,加上希望用一個中性的筆名,因而取名余兒。
漫遊人生 出版社創辦人余詠良
更新時間:09:10 2024-05-19
發佈時間:09:10 2024-05-19

港產動作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揚威海外,入圍第七十七屆康城影展的「午夜展映」單元,電影改編自港產漫畫小說家余詠良(筆名:余兒)的《九龍城寨》,以及司徒劍僑創作的同名漫畫。

余詠良是一個沒家世、沒特別出身的普通香港人,單純小時候喜歡看漫畫便入行當漫畫編輯,曾經歷事業低潮。遊歷了一格格被框着的漫畫日子後,他想有突破,創作自己的作品,終於出版了首本原創小說《九龍城寨》,並決定創業開出版社,為自己寫下不一樣的事業之路。

 

余兒於創造館攤位前留影。
余兒於創造館攤位前留影。

 

究竟小說《九龍城寨》如何變成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原著作者詠良透露:「我們是先出了小說,之後改編成漫畫,每星期出一集。電影投資者陳老闆很喜歡那古仔,喜歡那種友情、熱血的感覺,亦喜歡當中的人物角色,他每星期都會追看,之後便找我,還說很久沒試過有這種追看的感覺。」

追溯《九龍城寨》的初版,早於十多年前已推出,但余詠良一直感到不太滿意,十年前決定大幅修改,他說:「當時寫得很幼嫩, 推出一、兩年之後便改編成漫畫,由我擔任漫畫編劇,那時回看故事,發覺有很多不太喜歡的地方,我做編劇,可作出調整。所以漫畫出版後,再推出修訂版小說。始終是第一本小說,曾經寫得比較『雕花』,令我很在意當中的用字,決定要改得較簡單直接,沒那麼造作,看起來會較爽快。」

 

電影《今晚打喪屍》根據余兒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電影《今晚打喪屍》根據余兒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自家作品登大銀幕

余詠良指自己沒有參與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創作,純粹將版權賣給他們。他憶述:「與導演(鄭保瑞)開拍前傾過一次,他都明白有些故事內容不可以改,不然『條骨咪冇晒』。我想保持那些人物的關係,以及那個中心思想。故事最好看的就是友情、兄弟情,主角如何與那班人建立友情,希望保持這些元素,以及不要改變當中的關係。」

他觀看電影後讚歎製作團隊很厲害,「兩小時內談到這麼多,可以有這麼多人物出場。製作很認真,更大感受是『感動』,因為這電影製作了八年。曾想過會拍不成,因為太大支出、太困難。」對於電影入圍康城影展,

他未有領功,「電影是他們的創作,不單純是我的創作。我只是提供了一個起步,或是一粒種子。香港七八十年代動作片時期差不多是世界出口第一, 很開心就是(今次)這班人都是一班年輕人,是關於兩代的故事。這班年輕人打得這樣厲害,可以用我們的動作片去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這很值得開心!」

 

二○一七年余詠良於城市大學分享創作心得
二○一七年余詠良於城市大學分享創作心得

 

 

十七歲的余詠良剛剛中學畢業便找了份與漫畫相關的工作,「原因並不特別,就單純喜歡看漫畫。最初先做排版、設計工作,由暑期工開始,大約廿一歲便正式做漫畫編劇。」從事漫畫編劇的他覺得工作節奏很快,「雖說一星期出一本,但一星期可能要處理多於一本漫畫,平均三天要籌備一本。最高峰時一星期出三本,那段時間不斷地吸收很多事物,同時又要放很多能量出來,我就是這樣急速成長,被逼進步。」

入行八年,余詠良遇上了事業低潮期,「最困難曾整個星期想不到劇本,後面的人全部開不到工,我覺得壓力很大,原來自己能力未夠,挫敗感很大,因此試過放棄, 轉了部門只做編輯。可是低處未算低,公司突然結業。」

 

余兒在創造館的工作日常。
余兒在創造館的工作日常。

 

事業低潮找出路

失業後,余詠良再闖漫畫界,轉至一間漫畫館工作,可是工廠式的流水作業,令他很不習慣,也力不從心。雖然後來能重當漫畫編劇,但都是負責別人的作品,使他覺得很沒趣。余詠良說:「那時的心態是等時間過,因為覺得一定會有轉變,但未想到契機, 唯有一直等待。」

余詠良一直耿耿於懷的是,只能操作着別人的作品,「公司要求我協助度橋,但題材是別人的,不是我喜歡的,我好像是一個推銷員,只需在意顧客是否喜歡。做得耐了,想有一本完全屬於自己的作品, 不需要理會別人的感受,百分百自己的小說。」他說的小說, 就是《九龍城寨》。

橫竪事業在走下坡,乾脆盡地一煲,余詠良萌生一個念頭, 「做完漫畫( 《九龍城寨》)之後,因為一直不滿意舊版本,想修訂出新版,便覺得找人出,不如自己搞,跟住便開了『創造館』。」

 

《九龍城寨》推出場景故事畫集,以繪本方式交代小說及漫畫未有提及的內容。
《九龍城寨》推出場景故事畫集,以繪本方式交代小說及漫畫未有提及的內容。

 

漫畫編劇行業近年走下坡,余詠良直言:「有些行業你明知它在下滑中,但你又改變不到。不止我們這行業,粵劇以前也很厲害,但要走下坡,誰也擋不住,這是大氣候。這種寫故事、出版模式已經沿用多年,全盛時期如此,廿年後也如此,走下坡亦很合理。」

他反而有點釋懷,「有些事應該完結的時候就要完結,與其懷緬過去,不如去想,現在我創造一個新的出來,或是迎合這個市場。不同世代會有不同讀者群,你沒可能永遠都在服務同一班讀者,一定要開發並找尋新讀者, 市場才有活力,才能做下去。」他續說:「現在要真正有實力的書才會有人購買, 我們算是比較幸運,開辦兒童書戰線,找到一定的讀者群。」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原著漫畫《九龍城寨》。
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原著漫畫《九龍城寨》。

 

無法對抗時代巨輪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少讀者從閱讀實體書改為閱讀電子書。余詠良不斷地嘗試新事物,「除了電子書外,亦很積極地去做改編,將作品變成影視化,威力一定比書大,它可以面向世界。五六年前已積極去做,但這一兩年才有成效,如《陰目偵信》(同名電影)、《已讀不回死全家》( 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等。這就是轉型、擴展,我希望所有本地創作都可以面向更遠地方。」

對於有意入行做漫畫編劇或小說作家的新一代,余詠良想忠告大家,「我會很現實地說, 這是沒法入行的, 你只有自己做,因為沒有出版社會聘請編劇,這是香港的現實。小說則比較簡單,只要你想到一個故事便可以在網上連載,亦可以自資出版,門檻較低。如果喜歡做便做,不需要考慮。自己寫完便保留它,寫的過程也滿足。」

 

'有些事應該完結的時候就要完結,與其懷緬過去,不如創造一個新的出來。'
'有些事應該完結的時候就要完結,與其懷緬過去,不如創造一個新的出來。'

 

創業首三年最難捱

「我們,在創造。」創造館牆上貼有一句話。創辦人余詠良說:「創造館就是想做原創,我們有基本創作力,所有都是我們所創造。原創可以衍生一些事物,是屬於自己。」

他沒考慮太多便創立了創造館,「最困難是要守三年,每個月的錢都不足以維持生計,故需要接其他編劇工作,當時未有辦公室,只是在家工作。不過因為少了一半時間做自己公司的工作,所以接了兩年便不接了。」

後來公司有了辦公室,又成功將小說版權賣出,「那些錢不足以令我有轉機,但為我帶來了一些刺激。原來我們的小說是有價值,可以衍生另一件事出來,使之流傳開去。」余詠良說。

 

創造館先後獲得不同獎項。
創造館先後獲得不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