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1:44 2024-05-12
藝術圈元老級藝博會「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4」(Art Basel)剛於三月尾舉行並圓滿結束,今屆是經歷三年疫情後首次重新回復以往相同大的規模,有來自四十個不同國家及地區、超過二百四十間藝廊參與,林明珠是其中之一,且屬少數在Art Basel中佔有頗大展覽空間的香港藝廊。
出身富康之家,但全家不認識藝術,林明珠在藝術路上的成長,其實很孤單。她十一歲到英國讀書,在外國接觸藝術令她心矌神怡,但順應父母要求修讀金融及法律系碩士。長大後回港計劃開畫廊,父親林百欣是地產及傳媒大亨,期望女兒能循他的路走,她必須先學懂地產,才可開畫廊。
林明珠最終被分配到上海了解家族的地產業務,同時讓她打開了認識中國當代藝術之門,更肯定香港的藝術能力不比外國遜色,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絕對有本錢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
林明珠的畫廊稱為「藝術門」,意指其畫廊扮演促進東西方國際對話以跨文化交流的關鍵角色,就如開啟通往中、西各國的一道門,故多年來均有參與Art Basel,今年也不例外。林明珠的攤位並沒有設立任何主題,「通常會做一個國際藝術家的對話,最近開始喜歡具象藝術家,便分三個部分:抽象;卡通化,即街頭藝術的形式、Mr. Doodle(英國「塗鴉先生」);以及具象藝術家。」
她續說:「所謂文化對話,內裏有中國藝術家,主要總部設於德國、受德國影響的中國藝術家,就如朱金石和蘇小白,有一位年輕的上海藝術家朱佩鴻,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英國LGBT藝術家Maggi Hambling。」畫廊亦擺放了Michael Coleman、Jeanne F. Jalandoni、Angela Nicola等外國藝術家作品。
藝術市場國際化
「我經常說『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如果我沒有文化對話,怎樣去跟別人交流?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國際化都市呢?這是我們的工作,令大家明白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們需要藝術,作為對話的其中一種語言。」
林明珠希望香港將更加國際化,認為香港甚有本錢,絕不比外國藝術市場遜色,「我們要告訴全世界,我們是國際化都市。不需要一個美國畫廊或一個歐洲畫廊來告訴我們是國際化,我們能直接讓大家看見國際藝術家,這是我們的工作。香港當代藝術很幸運,因為有M+,作為主要機構提供一個平台,讓香港的藝術家去做藝術,可以帶他們(作品)到外國。M+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構。」
她強調資金對藝術發展十分重要,「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Pompidou(龐畢度中心)等都非常好。M+是一個有錢的美術館,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也可以成為本地藝術家的發展平台。」她認為如果香港的美術館沒有錢,就如同內地美術館沒有錢一樣,沒能力購買好的收藏品,便難以躋身頂流之列。她直言:「現時香港是全亞洲第一位,我們為此感到無比驕傲。」
對於亞洲市場跟着美國走,林明珠感到很遺憾,覺得亞洲甚至香港絕對有能力成功,所缺乏的只是志向。她說:「亞洲最大問題是對自己沒信心。我最不喜歡亞洲永遠不會告訴自己『我們就是那位市場領導者』。最好的畫都在我們手上,為何我們不可以做出來讓別人跟隨我們?我經常說『我不想去跟隨,為何我們不能成為領導者?領導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首先要團結,並有志向方可成功,否則香港的藝術家只會覺得,能於MoMA開一個展覽便很開心。」
成與敗都在自己
談到成長背景,林明珠表示自己喜歡藝術跟家人完全無關,「全個家庭都不認識藝術。小時候因為『坐唔定』才被逼學習書法和中國畫,讀Art都是為了A-level考試合格。」
到英國讀書才開始喜歡藝術,「畢業回港後,發現完全沒興趣做其他事。直至有機會開始接觸及做到第一個展覽,有種完全活過來的感覺,便知道這是我喜歡做的事,做得開心當然想做更多。」
但創藝術之路並不容易,她說:「當時我要開畫廊,老竇(林百欣)不准。我要做藝術呢,就是不想被他控制,而且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只因我自己,不想別人說我為家人辦事,亦不喜歡被人控制。」
但開畫廊前,她是從事地產行業的,「這是一個談判的結果。老竇要我做一些項目且做到了,才讓我開畫廊。」之後她被派到上海執行任務,「我亦都要多謝老竇,我自小去外國讀書,不懂看中文,不認識中國文化。如果沒有去上海,根本就不會認識中國當代藝術,令我很以中國文化為榮。」曾在英國和上海生活的她分享見聞,「在英國,會談及當代藝術、街頭藝術、社會、政治;在上海,會談道教、佛教等哲學。」
收藏家的成長期
藝術門畫廊於二○○五年由林明珠在上海創辦,二○一二年回到香港開設畫廊。加入藝術行業後,她有更多發現,「當初做的時候,中國幾乎沒有收藏家,只有少數幾位,因此中國藝術變成了出口藝術,意味着他們需要等到市場有足夠的信心,才開始他們的成長期。」
她形容內地收藏家的成長期很有趣,「所有博物館都帶着國際買家前往中國,在這裏購買藝術品就像買紀念品一樣,是一種不同的態度。要培養中國人對藝術的興趣和影響十分困難,直到二○一一年,由於政府的推動才成長起來。但香港人早在二○○七已開始進入藝術市場,當時香港有一批人開始認為,收藏當代藝術是非常時髦。」
競爭變得非常激烈且越來越透明,她大讚香港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很多香港收藏家並不是為了投資,他們有不同的收藏方式,令香港有一個很健康的基礎,現在要想的是怎樣可以讓香港在國際上更加突出。」她認為畫廊的發展與香港的地位唇齒相依,「我需要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我們要變得更強大了。」
團隊精神 戰勝難關
二○○八年金融危機對藝術行業是一個巨大考驗,林明珠直言:「整個藝術世界也死掉,只有能捱過那次危機的才能生存。新冠疫情也是,想不到六個月後又重生了。最重要是Staying Power,以及在低迷時期如何支持藝術家。」她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支持有潛力的藝術家。
關關難過關關過,林明珠能戰勝困難,全靠她有很好的團隊,「有些員工跟我一起工作了二十年,我們就像一家人,齊心協力攜手共進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家需要有希望,否則『死梗』。態度、心態都很重要,要Stay Positive。我們要思考策略面對問題,只要有了策略,每次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