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的惡與善 │ 譚紀豪

最近安徽出土了上千件戰國時代器物,最吸引我的是一個漆木俑首,缺了下巴的一張黝黑人臉,看似輕蔑的把嘴撇到左邊,加上右耳兜風,目距寬,鼻子塌,是張令人難忘的臉。另一個漆木盤子,以橘紅色和黑色搭配,式樣在兩千多年後仍未過時。

經五年挖掘,中國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武王墩墓最新考古成果,進一步確認這是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戰國時代楚國墓葬,佔地150萬平方米,即200個足球場那麼大。已發掘文物中,有墨寫文字近千字,漆木和青銅器物千餘件。這些考古挖掘背後,卻居然是一個現代盜墓團夥的故事。

武王墩墓其實早就被發現,上世紀80年代更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考古以保護古蹟文物為前提,勘探後並未進行挖掘,以免造成破壞。直到2018年,河北一宗盜墓案的疑犯被捕,揪出了連串其他案件,包括武王墩墓被盜案。

盜墓者並非蘿拉,不是穿緊身衣短褲兩把手槍便可單獨行事。他們一個團夥各有專長,彼此關係密切,訊息網絡密不透風。盜墓後亦有一套完整的出貨流程,在俗稱「鬼市」的地方交易,買賣雙方不知對方身份,一次性現金交收,不留聯絡方法,乾乾淨淨。

正因為他們隱密,三年內三次盜武王墩墓竟沒被發現。盜墓是大工程,往往要挖到十幾米之下,還要抽水通風,要專才也要錢財;第一次盜墓就是因為資金不足而告吹。第二次資金到位,成功盜取了不少文物,但也破壞了不少,包括一個木漆虎座鳳鳥鼓架。由於挖的洞不夠大,這個造型獨特的鼓架被他們弄成幾截才運得出來。對文物的破壞,還在於雨水會從盜墓者挖的洞滲進墓室,那些被埋了兩千年的木器和銅器泡在雨水裏,真的想都不敢想。可能之前破壞嚴重,導致盜墓者第三次行動時已有墓室倒塌的情况,再挖風險太大,便放棄了。

到國家文物局出手搶救武王墩墓時,已是盜墓者敗走的幾年之後,期間多少文物遭到進一步破壞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目前出土的器物來看,收穫不算少,漆木器的品種和數量更是空前。這些考古發現,竟拜可恨的盜墓者所賜;惡和善,原來是一個錢幣的兩面。

武王墩墓的考古發掘還未完成,我期待更多精美器物出土,更盼望會發現一些文字,填補歷史的空白。

 武王墩墓主墓室(一號墓)布局

武王墩墓主墓室布局

漆木虎座鳳鳥鼓架

漆木俑首

銅鈁

漆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