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大龍鳳」

上有些舊事物,仍然存在的時候我們沒有甚麼特別感覺,甚或會有些嫌棄,奇怪為何還未被淘汰,但它們一旦消失後,我們卻感到若有所失。我們這一代親身見證香港急速發展蛻變的人,同時也目送過不少舊建築、舊傳統和舊事物逐一湮沒,所以特別愛懷舊。其中一樣,就是舊式茶樓酒家普遍採用的「大龍鳳」裝潢。

以前的大型酒家,都以設有「龍鳳大禮堂」作招徠,小時候父親常帶我去的幾家,如灣仔的英京、中國,中環的月宮、大金龍,都有一層是傳統中國式裝修,高樓底,很有儀式感的。這風格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逐漸式微,克林頓一九九八年訪港時到大會堂飲茶,背景仍見金雕大龍鳳,但如今香港的婚宴場地大都是仿歐洲宮廷式設計,千篇一律換上水晶大吊燈。香港最後一家「大龍鳳」式裝修的酒樓是珍寶海鮮舫,但兩年前在不敵疫情、政府束手的情況下已葬身大海,如今還保留「龍鳳大禮堂」的,聽說只剩下中環鏞記和九龍某家酒樓了。

現在已很少見到龍鳳裝飾的酒家。

大龍鳳設計風格談不上藝術,卻是不折不扣的香港特色。英文裏有一個借自德語的用詞「kitsch」,意指一種華麗但低俗的藝術品或設計,可以用來形容它。它的沿革或可溯源自廣州,但內地幾十年來持續貧窮動盪,大中華區就只有香港這塊繁華地讓它遍地開花。廣州現存老店如北園、畔溪等是庭園樓閣,香港的陸羽是西關茶室模樣,都不是香港獨有的金閃閃、喧鬧、七彩的大龍鳳風格。我認為它跟以前五光十色的霓虹燈一樣,夠得上是香港的一種文化遺產。

今時今日的遊客,不論是來自內地或海外,都不再專注吃貨或購物,因為這兩種活動的性價比已大不如前了,他們都想看一些富有香港情懷,有本土特色的東西。我們的中式酒樓太沒性格了,何不復辟上世紀的「龍鳳大禮堂」,我相信不但中外遊客會感興趣,愛懷舊的本地年輕人也會別樹一格,選擇這種充滿「60s kitsch」的禮堂作為婚宴場地。

我記得以前尖沙咀美麗華酒店(未重建前的老店)有個宴會廳名叫「萬壽宮」,中國宮廷式大龍鳳設計,有個弧形大舞台,客人可以邊進餐邊看歌舞。這種集飲食和娛樂於一身的消遣模式,就是香港以前的夜生活了,今天我們苦苦思索怎樣重塑「夜市」,不妨看看我們是怎樣走過來的。當時有很多中式夜總會,中華、金冠之後還越開越大,如海洋皇宮等場地可以筵開百桌,晚晚歌星如雲,夜夜笙歌。今天雖然時移世易,但我認為飲食界應該重新考慮提供這類dinner show形式的娛樂,才能聚集人流,夜市才能旺起來。場地方面不一定要「大龍鳳」,但如果有人能翻版再造一艘珍寶海鮮舫,日間做茶市,夜間又可筵百席,提供各種表演節目,那就更好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