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失智症 | 岑信棠

失智症(Dementia)是一個描述一組症狀的總稱,包括記憶力下降、語言能力受損,如找詞困難、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下降;問題解決能力減弱,不能正確做出決策;視空間障礙,如無法準確識別物體的位置和空間關係,在熟悉的環境中也容易迷路;性格和行為改變,如變得淡漠、抑鬱、焦慮、出現重複刻板行為等。這些症狀如果嚴重,是會干擾日常生活。失智症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由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性疾病引起的症狀,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等。

失智症對全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響。雖然目前尚無確切的預防方法,但研究顯示某些生活習慣和風險因素的改變可以降低患病風險。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一個專責研究「失智症的預防、介入和照護」委員會於二○二四年七月發表的最新一份報告顯示,透過在人的一生中消除十四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能夠預防或延緩全球近一半的失智症病例。

該委員會在二○一七年發表的第一份報告確定了九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估計這些因素是造成三分之一失智症病例的原因。委員會在二○二○年的第二份報告中加上了三 個風險因素,當時的十二個風險因素包括教育程度較低、聽力損失、高血壓、吸煙、肥胖、抑鬱、缺乏體力活動、糖尿病、過量飲酒、創傷性腦損傷、空氣污染和社會孤立。

該委員會在最新一份報告中再增加了兩個新的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因素: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和視力喪失,估計全球百分之七的病例是由於四十歲左右開始的高LDL膽固醇引起的,百分之二的病例是由於晚年未能得到適當治療的視力喪失引起的。

報告估計,這十四個風險因素與全球四成五的失智症病例有關。與全球人口罹患失智症關聯最大的因素是聽力障礙和高LDL膽固醇,其次是早年教育程度較低和晚年社會孤立。

報告還概述了多項改善的建議,個人層面的介入包括治療抑鬱症、高血壓、中年LDL膽固醇過高、肥胖症和糖尿病;戒煙、避免或減少酒精類飲品;定時進行體力活動、充足睡眠;使用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或瑜伽,和參與社交和認知活動等。人口層面的介入包括提供高質素的教育,改善空氣污染,普及化聽力和視力檢查,並且對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改善視力和聽力的設施等。該委員會指出「應該採取更多的行動來降低失智症的風險。採取有關行動永遠不會太早或太晚,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有機會產生影響」。

幫助預防失智症、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種慢性病的健康生活方式驚奇地相似,因為個人的健康是一個統一的概念。願意採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最是方便和簡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