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腸道菌群(gut microbiome)成為健康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腸道菌群是指居住在我們腸道內的數萬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細菌、真菌等。它們與宿主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它們不僅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還影響免疫系統、代謝健康,甚至心血管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腸道微生物群在消化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分解難以消化的營養物質,並參與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當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時,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症等疾病。
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幾種不同的機制影響健康:微生物群產生短鏈脂肪酸、維生素等代謝物,這些物質通過腸道吸收,影響宿主的生理功能。微生物群調節免疫系統,維持腸道屏障完整性,防止有害細菌入侵。微生物群也可以通過腸腦軸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
腸道微生物群受飲食習慣影響,高纖維飲食(如素食、地中海飲食)有利於健康微生物群的生長,而高脂肪和高糖飲食可能導致微生物群失衡;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和益生元(如膳食纖維)可以促進健康微生物群的生長,改善腸道健康。
最近一項針對約二萬人的大型研究,探討了純素食、素食和雜食三種飲食模式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並分析了這些腸道菌群變化如何與健康結果相關。研究顯示飲食模式如何塑造腸道菌群,發現純素食者和素食者的腸道中有更多能分解纖維的細菌。這些細菌能將膳食纖維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butyrate)。短鏈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維持腸道屏障功能,以及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雜食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高,但其中包含較多與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代謝相關的細菌,例如Bacteroides。這些細菌有助消化肉類,但過多可能與發炎和代謝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純素食者和素食者的膽固醇水平、血糖控制和發炎指標(如C-反應蛋白)普遍優於雜食者,這與他們的腸道菌群產生更多短鏈脂肪酸有關。雜食者中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比例較高,可能與其腸道菌群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的適應性有關。純素食者和素食者的腸道菌群更有利於維持腸道屏障功能,減少腸漏症的風險。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以下的實用健康建議。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入:無論你是純素食、素食還是雜食者,增加蔬菜、水果、全穀類和豆類的攝入量,都能為腸道菌群提供更多纖維,促進有益菌生長。減少加工食品和動物性脂肪:高脂肪、高糖的飲食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增加發炎和代謝疾病的風險,建議減少紅肉、加工肉類和精製糖的攝入。雜食者可以通過多樣化飲食(例如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來改善腸道菌群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