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心成立五周年,走過三年疫情,楊偉誠說仍然面對好多挑戰,須透過創新思維,推動粵劇文化。
久別只為重逢 戲曲中心顧問小組主席楊偉誠
更新時間:12:21 2024-03-17
發佈時間:12:21 2024-03-17

楊偉誠的人生故事,總是輸在起跑線。兩小無猜,十七歲相遇,在籃球場上演一幕英雄救美,四年後在片場重遇,那時她是張圓圓,他只是無名小卒,超級新星與片場助理不被看好的愛情故事,卻走過了三十六年的童話婚姻。

重逢的美,除了愛情,還有粵劇。

小時候父母為口奔馳,孤單童年,扭開收音機,盡是《帝女花》、《紫釵記》;成年後與粵劇重逢,重新愛上,還獲委擔任戲曲中心顧問小組主席,擔大旗推動香港粵劇發展。

一段段久別重逢,都是先投下種子,若干年後開花結果,這樣的大團圓結局,果真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取景拍照剛好遇上大劇院散場,令戲曲中心立時熱鬧起來,楊偉誠興奮地走進學生群中聽取意見。
取景拍照剛好遇上大劇院散場,令戲曲中心立時熱鬧起來,楊偉誠興奮地走進學生群中聽取意見。

 

和楊偉誠相約在戲曲中心地下中庭拍照,剛好遇上大劇院散場,大批學生準備排隊返回學校,戲曲中心立時熱鬧起來。「看完折子戲,覺得如何?」興奮走進學生群中聽取意見,楊偉誠表情比學生更興奮,「香港的粵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唱、做、唸、打,鑼鼓的結合都是獨一無二,向年輕人推廣,好重要。」

戲曲中心於二○一九年一月開幕,肩負起保育、推廣和傳承戲曲藝術的使命,惜中間經歷長達三年疫情,和他的人生一樣,輸在起跑線,楊偉誠直言經營上困難重重,「疫情期間好多不明朗因素,不斷退票,我身兼藝發局的工作,知道不單戲曲中心,就是整個藝文界,過去幾年都面對好大挑戰。」

好不容易走過世紀疫潮,他笑言亦非「一天光晒」,「新冠之後,市民的生活習慣亦改變,入劇場的人少了,特別是夜晚場次,所以要更努力吸引觀眾。」做大個餅,年輕人是目標顧客,粵劇的內容和形式亦有革新,「傳統粵劇動輒四小時以上,我們會推出兩個半小時以內的輕量版,盡量十時半前完場,欣賞完仲有時間可以去附近的廟街夜繽紛,食個消夜。」

 

十大電視明星選舉,楊偉誠當年任表演嘉賓,扮演梁山伯。
十大電視明星選舉,楊偉誠當年任表演嘉賓,扮演梁山伯。

 

計劃與旅遊業合作

楊偉誠表示,要推廣粵劇藝術,未來必須推動更多創意項目,除了培養新觀眾,亦希望為傳統粵劇培訓新血,包括籌辦兒童及青少年粵劇折子戲公開大賽。六十八歲的他是公職王,除文化藝術,亦獲邀參與新成立的旅遊業策略委員會成員。

「希望未來會與旅遊業緊密合作,吸引自由行過境來戲曲中心看戲,又會和旅行團合作,推出深度遊。」製作原創劇目,附中英文字幕方便遊客,曾任城規會及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他表示與不同界別都可以有不同的合作空間。

走進第二個五年,他表示未來願景是將戲曲中心打造成殿堂級的演出場地,除了租場,亦有自己代表性劇目,又計劃籌辦大型戲曲文化論壇和深度工作坊。
出身草根家庭的楊偉誠,父親是低級公務員,母親是工廠女工,身為獨子,小時候亦得寄住不同地方,周末才能回家。「基本上我是在武館長大,習慣群體生活,大人扭開收音機,盡是播放《帝女花》、《紫釵記》,亦因為這樣,讓我喜歡上中國文化。」

家境本來已清貧,中三那年父親因患上急性肝硬化,被逼提早退休。幸得當時的校長和班主任幫忙,助他渡過難關,完成學業。「我中三已為中一的同學補習,又在學校開班教拳賺生活費。」

 

走進第二個五年,楊偉誠(後排左六)表示未來願景是將戲曲中心打造成殿堂級的演出場地,並創作代表性的劇目。
走進第二個五年,楊偉誠(後排左六)表示未來願景是將戲曲中心打造成殿堂級的演出場地,並創作代表性的劇目。

 

鄉下仔不識四朵金花

以半工讀方式完成中學預科,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TVB做助理編導,參與經典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製作,「那時甚麼都不懂,邊學邊做,月薪只有八百元,因為好窮所以特別拼搏,出鏡做臨時演員行行企企每次五十元,一日出鏡兩三次已好和味,做到收公司警告信,叫我一是轉做幕前,一是專心做幕後。」

他笑言,做好助理編導的先決條件是要「好抵得鬧」,「是好辛苦,但可以學到無論如何艱難,The Show Must Go On的拼搏精神。」這份工只做了九個月,卻影響了他往後人生,因為在這裏,他認識了太太張德蘭,「那時大家都好年輕,她十六歲,我廿一歲。」兩小無猜在後台碰面,閒話家常才發現一早已見過面。

 

超級新星與片場助理的愛情故事,楊偉誠明顯輸在起跑線,卻無畏無懼地走過三十六年的童話婚姻。
超級新星與片場助理的愛情故事,楊偉誠明顯輸在起跑線,卻無畏無懼地走過三十六年的童話婚姻。

 

「讀預科時為應付公開試,我常去太子道的圖書館溫書,溫完就落籃球場打波,有次見到一班飛仔在撩細路女,我教開拳不怕惡人,當然出手相助。」時年十七歲的楊偉誠,那有想到當年那個只有十二歲的細路女,正是張德蘭,「她是童星,出道時叫張圓圓,可能那班飛仔都知道她是明星吧,只有我一個不知道,因為我是鄉下仔,屋企無電視,又不會睇娛樂雜誌,直至在後台碰面閒聊才知道她是歌星。」

路見不平,成就良緣,原本郎才女貌襯到絕,但現實卻很殘酷。張德蘭是當年四朵金花成員之一,作為香港第一代女團,受歡迎的明日之星,這注定是一起步已是越級挑戰的愛情故事,「那時大家都好純,拍拖就拍拖,無想現實差距問題,直至她媽媽風聞我的存在,便極力反對。」楊偉誠直言在武館長大,是傳統中國男人,重視家庭,就是不理反對也要走在一起,也不想一世被人叫「張德蘭的丈夫」。

 

轉跑道加入保險業,楊偉誠不諱言張德蘭是他奮鬥的推動力。
轉跑道加入保險業,楊偉誠不諱言張德蘭是他奮鬥的推動力。

 

轉跑道開拓新事業

一九七八年,電視行業的發展如日方中,但時年廿二的他卻決心轉跑道,走出公仔箱,開拓新事業。「她絕對是我奮鬥的推動力,當年機緣巧合加入保險業,希望做到好成績。」七十年代保險業在港屬剛起步,普遍人對保險存偏見,「開荒的好處是,破冰點的時間雖較長,但如果成功破冰,市場就會無限大。」對準團體客,拼搏和親和力,讓他在行業路路暢通,「基本上第二個月已做到預期的業績。」

就像坐上火箭,入行不久,他邊做邊讀書,完成了美國大學學士課程,其後再取得工商管理碩士(MBA)及企業管理博士(DBA),不用十年,已打下事業基礎,與張德蘭走在一起,不再是別人眼中的高攀。「我和她是一凹一凸,我好動喜歡說話交朋友;她好靜,處事細心,最難得是十分包容我。」楊偉誠舉了一個例子:「以前好喜歡打麻雀,有時打到好夜,但幾夜都好,她都會默默等我門。」

以柔制剛,為了佳人有覺好瞓,他笑說已十幾年無打過麻雀。八八年修成正果步進教堂,至今結婚三十六年,兩人依然恩愛,「現在生活好有規律,上午處理公司業務,下午做公職,夜晚做兩小時運動,包括快步行和練氣功,日日如是。」

 

'規劃生活,要適當的分配時間,我會四成時間為事業、三成為家庭,另外三成則投放在社會服務。'
'規劃生活,要適當的分配時間,我會四成時間為事業、三成為家庭,另外三成則投放在社會服務。'

 

真係好鍾意返工

現實中原來真是有人「好鍾意返工」,這個人就是楊偉誠。「去旅行我最多去十日,有次去紐西蘭,第三日已經好想返工。」記者問行年六十八的楊偉誠會否考慮退休?「好多人退休去環遊世界,我已經成日環遊世界呀,現在每月和太太去一次小旅行,所以不需要退休。」

相信「work hard play hard」的楊偉誠興趣多多,熱愛藝術文化,又喜歡收藏手錶和茶道,對茶葉和茶具都有研究,「我是一個對喜歡的東西好有熱情的人。」身兼多項公職,同時要平衡工作、家庭及生活,他自有一套時間管理的方法。「規劃生活,要適當的分配時間,我會四成時間為事業、三成為家庭,另外三成則投放在社會服務。」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