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可致命 前往高危地區前宜接種疫苗

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可致命 前往高危地區前宜接種疫苗 │康健講健康

更新時間:15:47 2025-08-25
發佈時間:15:47 2025-08-25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七月及八月份,本港分別錄得兩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後病情進展迅速且死亡率高,早期識別、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至今出現8宗病例

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兩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一宗個案涉及一名六十三歲女子,她於七月九日開始出現發燒和嘔吐,同日到瑪麗醫院急症室求醫,需留院治療。她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呈陽性反應,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現時情況穩定。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她的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
另一宗個案涉及一名五十七歲男子。他於七月三十一日在家中暈倒,同日經救護車送往明愛醫院急症室,並留院治療,翌日被轉送至廣華醫院。他的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呈陽性反應,臨床診斷為腦膜炎。病人現時情況危殆。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他的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
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今年截至八月初,衞生防護中心已錄得八宗個案。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二至十天,一般為三至四天。

腦膜炎雙球菌與流行性腦膜炎有甚麼分別?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臨牀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即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即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休克,嚴重者甚至會致命。
而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則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亦會有嘔吐、畏光或皮疹等情況出現,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

感染後或無症狀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發病率通常較低,但在不同地區和年齡段之間存在差異。嬰兒、幼兒、青少年和老年人風險較高。無症狀患者在青少年和高風險人群中較為常見。外國曾有針對十九歲或以下一百八十四宗病例的研究顯示,十三至十九歲青少年是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病例最多的群體,人數更佔死亡病例過半。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以察早期病徵,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

去旅行易中招?

一般而言,旅遊人士染上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機會一般較低,但在旱季(十二月至六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即由塞內加爾至埃塞俄比亞一帶地區的染病機會較高。長途旅遊並與當地居民有緊密接觸的人士也會較易受感染。旅客前往高危地區前,應諮詢醫生有關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詳情。
現時已在香港註冊的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包括有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及ACWY型腦膜炎雙球菌四價疫苗。為減低受感染的機會,在旱季逗留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人士、前往當地衞生部門已公布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流行的地區的人士,以及前往沙地阿拉伯參加朝覲、小朝,或於節期前往朝覲地帶工作的一歲或以上人士,須攜帶ACWY型腦膜炎雙球菌四價疫苗接種記錄,該疫苗必須於抵達當地前不少於十天接種。

如何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1. 用梘液和清水正確洗手,尤其在雙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打噴嚏後。
  2. 當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3.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着口鼻,用紙巾包裹痰涎,棄置於有蓋的垃圾桶內,並即時洗手。
  4. 避免到人多擠逼的地方。
  5. 避免與出現發燒或劇烈頭痛病徵的病人作親密接觸。
  6. 前往高危地區前,應諮詢醫生有關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詳情。
  7. 從高危地區返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立即求診,並告知醫生近期曾到訪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