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選擇北上消費勢不可阻,本港餐飲零售業界不能坐以待斃,政府亦不可袖手旁觀,要更積極地促進業界轉型。
香港在剛過去的復活節假,首三日已錄得逾一百六十萬人次出境,大部分是到內地旅遊消費,同期入境的旅客及港人只有約八十萬人次,即一下子減少了約十分一人口,許多商場、食肆及旅遊景點人流冷清,有商戶指顧客比一般周六日更少。加上臨近月尾,各區都有不少商舖和食肆結業,當中不乏一些本地老字號、連鎖式店舖,以至外國知名品牌。有網民成立了「執笠結業關注組」專頁,旋即引起萬計市民關注。
正如不少網民以至專家學者指出,本地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困難,港人北上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背後還有許多原因,絕非單靠呼籲市民留港消費能解決。
對於零售商舖,最大打擊並非北上消費,而是網上購物。網購最初只盛行於家電、便服等貨品,來源主要為內地(淘寶),相關店舖的執笠潮早於疫情前出現。對於針對本地及內地高消費客戶的珠寶首飾、貴價衣履、高端電子產品等,初期影響不大。
不過,隨着內地網購的質素保證越趨完善,因規模經濟而促使售價與運輸費不斷下調。再加上世紀疫情帶來的爆炸性需求,本地與海外的網購平台亦急起直追,令更多市民信任和習慣網購,包括一些較個人化、過往消費者只會親身實體選購的奢侈品,對傳統零售店舖及高端商場舖位帶來毀滅性的衝擊。而有關情況不僅在香港發生,在內地一些大城市亦開始出現。
餐飲業講求個人體驗,就是買外賣也要新鮮熱辣,較難被跨境網購取代,促使大量食肆在疫情後蜂擁開業,佔據了許多原有的零售舖位。誰知不少港人的飲食習慣已在疫後改變,人口老化令越來越多市民喜歡在家煮食、早食和少食,加上重臨香江的內地旅客也不再追求豪飲豪食,部分更窮遊縮食,令原本雄心勃勃的飲食業界大失所望。
食客除了享受美食,「食環境」、「食服務」也很重要,香港的食肆因為租金貴、地方細,還有人手缺和規管嚴,影響了食客體驗和提高了營運成本,與租金平、地方大、人手多的內地同業形成「不公平競爭」。港人選擇北上消費飲食實在無可厚非,勢不可阻。整體客源減少,供應卻出現過剩,還有本地及內地經濟放緩等大環境因素,港店執笠潮自然避無可避。
誠如「執笠」專頁版主指出,一些商舖及食肆結業,主因是缺乏創新進步,認為執笠潮是經濟轉型期的陣痛和汰弱留強的過程。不少商家及學者亦分析,面對內地同業的價格競爭,本地的零售及飲食業必須強調特色和質素,而執笠潮將會加快租金與人手的供求調整,降低店舖的經營成本。
業界不能坐以待斃,政府亦不可袖手旁觀,包括多辦盛事,加強宣傳,向中央爭取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及放寬關稅限制,有序輸入外勞以紓緩人手荒,以及更積極地促進業界轉型,例如加速數碼化,研究如何有效開拓「銀髮經濟」,以及設立本地電商平台「反攻」內地和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