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過度規管 重振金融中心地位

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三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盛傳會為樓市「減辣」。本刊早於兩個月前指出,隨着經濟放緩與供應增加,本港樓價顯著回落,成交縮減,炒賣絕跡,政府有必要因時制宜,調整已實施逾十年的樓市辣招。此舉並非為了救市,而是要協助市民上車及換樓,為父母與子女置業安居,以及提高香港對海內外人才的吸引力。

有傳《施政報告》也會宣布會還原、以至進一步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這也是本刊另一觀點。股票印花稅稅率在兩年多前上調,原因是當時疫情肆虐,政府稅收減少,抗疫開支則大增,當局針對當時仍相當興旺的股市開刀,實在無可厚非。但豈料港股自此一沉不起,成交大跌,市值蒸發,情況比樓市更為慘淡。尤其是新股上市公司數目和集資額均創下十年新低,全球排名跌至第八,比印度以至印尼股市還要低,不少投資者轉為炒賣美股以至高風險的虛擬貨幣。

香港應該借助「一帶一路」策略及這些國家與中國友好的優勢,真正發揮、重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誠如多位財金官員指出,印花稅等交易成本,僅為投資者決定是否買賣股票的眾多考慮因素之一。但無論如何,在股市一潭死水,眾多市場參與者都叫苦連天,甚至講到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已岌岌可危之時,政府實在沒有不作調整回應的理由。

單靠減稅肯定不足以激活、救活股市。港股沉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美國加息,令資金投入股市的機會成本增加;其二是美國等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圍堵打壓,不少外國公司及基金、富豪,擔心來港上市或投資要承擔政治風險;其三是內地經濟放緩,尤其是房地產爆雷引發的信貸及金融危機,令內地監管當局收緊對企業出外上市及內地居民投資外地股市的限制。這些外圍因素香港可做的不多,但不代表政府及有關當局就可以坐以待斃,無所作為。

首先是放寬自雷曼事件後日趨嚴重的過度規管,尤其是針對中小型及初創企業的過嚴上市要求。保障投資者是重要的,但不等於要限制股民只能買賣藍籌股,更不等於上市公司要保證投資者只賺不蝕。正如某位議員指出,要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最極端做法是禁止所有車輛行駛,肯定能做到路上零意外,但這樣便違背了車輛和道路作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原意。不少本地以及海外企業都批評,港交所和證監會存在「大雞唔食細米」的歧視性做法,部分中小企因審批過繁過嚴,而轉往監管要求較低的新加坡等地上市,令香港股市逐漸喪失了協助企業集資和分散投資風險的功能。

其二是改變部分市場人士,包括監管者、投資者、相關專業人士,以至一些政府財金官員,近年過分依賴內地企業和資金的心態,對東盟、中東,以至中亞、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企業和投資者多做工夫,借助「一帶一路」策略及這些國家與中國友好的優勢,真正發揮、重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