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日過後,不少人出現消化不良。在此分享三款材料常見、做法簡單的中醫助消化小飲。
山楂麥芽飲,專門應對肉菜米麵混合積滯。準備乾山楂十克、生麥芽十五 克,加三百毫升清水煮十分鐘,或用開水燜泡十五分鐘即可。山楂善消肉食積滯,麥芽能化米麵食積。胃酸過多、經常反酸燒心的人少喝;孕婦慎飲,山楂可能刺激子宮;兒童用量減半,避免傷脾胃。
陳皮茯苓茶,適合吃油膩食物後出現「肚子沉墜」的情況。陳皮五克(陳化時間越久,理氣效果越好)、茯苓十克,用剛燒開的水泡十分鐘。陳皮能理氣健脾、化解腹脹,茯苓可健脾祛濕,比如吃了月餅、炸物後,喝陳皮茯苓茶能緩解膩滯感。陰虛燥咳如常伴口乾、少痰的人少喝,陳皮偏溫燥,可能會加重口乾不適。
萊菔子茶,專治吃多了「胸口堵、肚子鼓」的脹氣問題。先將十克萊菔子(蘿蔔籽)放進無油鍋,小火炒到微黃出香,放涼後用開水燜泡二十分鐘即可飲用。萊菔子能消食除脹、降氣,脹氣明顯時喝一杯,可緩解不適感。但氣虛人群如平時容易累、說話沒力氣等表現的要少喝,它行氣作用較強,可能會耗傷正氣。
這些小飲主要起輔助調理作用,若是喝了一兩天症狀沒有緩解,還出現腹痛、嘔吐或排便異常等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