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麼看吃素? | 黎紫瑩

《黃帝內經》對飲食的看法:「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穀類應吃最多,蔬菜水果為其次,至於肉類,其作用是益。益字在《內經》中有時候也屬貶義,過猶不及,容易走到反面。「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這裏的高梁是指膏粱,一般指含較多脂肪及經過加工的食品,例如蛋糕、罐頭。所以並不是吃肉使身體出問題,而是過食膏粱才易得病,例如消渴、中風等。

脾主肌肉、主四肢,主運化水穀、升清降濁;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為倉稟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對於身體整體健康尤其重要,不可損傷。養護脾胃的基本法則是飲食清淡、五味均衡、天然無添加、原始粗糙、定時定量、食物宜溫。吃素其實可以減輕脾胃負擔,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胃運化,能被身體吸收,才可以滋養臟腑和四肢百骸。如果消化不了,又排不出來,就会累積在身体中,百病由生。

幹體力活的人,就需要肉類這種高能量高密度的食物,才能保證身體有足夠的力氣。頓頓吃甘肥厚膩的食物,給脾胃帶來很沉重負擔,身體會出問題,所以飲食應有節制。現時肉食常有激素和添加劑,不應食用。中醫無所謂吃素還是吃葷,只要不過食,五味均衡,顧護好脾胃,就是好飲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