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時計步 | 岑信棠

隨着人口老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非傳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在香港成為重要健康隱患,其中一個風險因素是缺乏體能活動。

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針對缺乏體能活動,指出二○二○至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有約四分一的十八歲或以上人士體能活動量不足,同時指出缺乏體能活動是多種疾病的其中一個主要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及部分癌症。衞生防護中心大力推廣體能活動,提醒廣大市民定期進行體能活動不但可改善心肺功能,減低患上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而且有助維持適當的體重及保持骨骼、肌肉和關節健康。此外,體能活動有助減低更年期婦女的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症;體能活動亦可減少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運動建議通常着重於體力活動的持續時間總量,例如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每星期進行最少一百五十至三百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七十五至一百五十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相等於混合中等和劇烈強度活動模式的時間,以獲得顯著健康裨益。常被提及的每天一萬步,近年研究發現每天步數與健康益處之間存在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在每天一千到七千步之間,步數增量的健康益處較大,在每天七千到一萬步之間,步數增量改善健康幅度會較少,超過一萬步增量改善將會更少。 

體力活動的持續時間總量,與每天步數作為預測健康益處的指標,哪一個更為準確呢?今年五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的一項健康研究顯示,體力活動的時間總量和每天步數都是有用的指標。研究分析了一萬四千多名年齡六十二歲以上的女性,他們在二○一一年至一五年間使用計步器測量了七天內的體力活動時間總量和步數,之後追蹤了他們平均九年。結果顯示,參與者的中等體力活動時間總量和每日步數,同樣地與總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關聯。每周進行超過建議的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活動的參與者,其死亡風險比運動量最少的參與者低百分之三十二。每天步數超過七千步的女性的死亡風險比每日步數最低的女性低百分之四十二。這兩個指標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着類似的關聯。而且體力活動的好處,無論體重指數如何,仍然有效。

研究團隊指出提供多種方式來滿足體力活動建議的重要性:「對於某些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體力活動包括網球、足球、步行或慢跑等運動,所有這些都可以透過計步器來量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體力活動意味騎自行車或游泳,這更容易通過時間總量來衡量。」體力活動,計時計步,同樣有效,同樣重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