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黃太的家常味道 | 梁家權

黃太的第一個孫出世,再不能兼顧我家的家務,湊孫喎,實在替她高興。屈指一算,已經十二年沒吃黃太的手勢了,兩星期前往英倫一遊,專程探望她一家,並且毫不客氣要求到她家吃飯,她隆重其事,與老伴在廚房忙了一整天。

今次沒有公告英倫之行,期間還飛了一轉去直布羅陀和西班牙馬拉加,行程非常緊湊。在英國的朋友太多,怕順得哥情失嫂意,又怕打攪人家,於是專程只往幾個城市與分別與幾個相識半世紀的舊同學、好友相敘,而我家視黃太為親人,她自我兒三個月大起照顧他至十歲,有份撫育他成長,如今他剛大學畢業,實在應該感恩。

重掌廚務,有好幾次兒子特別要求我做Auntie的味道,唯有打電話問黃太,照辦煮碗,兒子才愜意。世上任何一處地方,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各有風味獨特的地方菜。不過,移民外地的人如今一樣吃到家鄉風味,事關運輸便捷,食材唾手可得,又得電訊網絡發達,烹調知識有字有片供參考指引,多做幾次就煮出有模有樣的食物。

華人特別厲害,有華人的地方,總是不缺家鄉食材,中式超市像雜貨舖,中式調味料固然不缺,執齊各種材料煲老火湯也非難事。所以,黃太這頓家庭飯,沒有半碟是歐陸菜式,猶如身在香港。

滿桌都是大菜,但印象最深刻是那缽清齋。想不到她想到煮一盤齋!她心思真細,知道我來英吃炸物和肉類一定很多,便煮一道清齋出來讓我清腸胃。我間中在家也會煮齋,以調和外出飯局吃得太多山珍海錯。

煮齋其實頗傷腦筋,事關材料非常多,至少八、九種以上,如何選擇和配搭因個人喜好而定,但每種材料卻只需少許,試問如何只買十頂冬菰仔、兩條枝竹、一紮粉絲、幾瓣黃芽白、十幾條金針、二両雲耳……所以每次煮齋,都煮一大煲,然後將之冷藏日後吃。

一道清齋,回味了她的家常味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