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的好物 | 梁家權

這天來到灣仔藍屋側邊的景星街,在新派素食店Wanaka門前,看到幾堆農產品(圖),有南瓜、青瓜、西瓜、蘿蔔、南薑、大蕉、番石榴、橙、檸檬、火龍果、蘋果……據說都是本地栽種的,而當中部分標明有機作物。除了以素食為經營宗旨,這店子更因選用本地農作物而受歡迎,亦可說是招徠客人的賣點。

從古代小說,以至宋代畫家張擇端知名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這種販賣模式古來有之,其實世界各地至今亦常見,特別是市郊的餐廳,都有自家或附近人家做的產品或加工食品;大城小鎮的周末及星期日市集,不少人拿自家的收成趁墟,我在歐洲時總喜歡大清早摸到市集,吃點新鮮產品,坦白說有些東西檔主費力的講解,但我這等過客聽也聽不明白,上網也查不清楚是甚麼農產品,但卻學會了放心食落肚。

小時候,爸媽每逢周日都帶我們向港九新界出發,坐火車、港外線渡輪、小巴、巴士往新界離島,我對香港的深度認識和對食物、食材的了解,得感恩父母這些日積月累無心插柳的假日活動。例如,坐街渡過去鴨脷洲,除了買漁民的新鮮雜魚外,還會買大大塊的鱆魚乾,去長洲就買蝦乾土魷,天矇光入聯和墟便找那些擺地攤的婆仔買大野葛、雞骨草,逛沙田上道風山沿途吃油糍,登大嶼山昂坪,當然要吃真正山水豆腐花。

學生時代孭背囊坐火車歷遍大江南北,在路邊吃過不少民間小食,對走地土雞和初生土雞蛋的滋味至今念念不忘。中華大地各處獨特的物產的確多不勝數,即使只是遊走大灣區,根本不必捐窿捐罅去找,很多大食肆小菜館,也會兼賣少見的土產,尤其是農產品,飽頓一大餐隨便買一大抽東西回港,當然經常「食唔切」壞掉要丟棄,甚或藏在雪櫃的某個角落經年。

近幾年特別珍惜本地產物,半生大吃四方,總覺得人家飯香,誰不知千帆過盡,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原來也有可堪回味的東西,只是我們眼大睇過龍忽略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