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說出口的標準,叫做「妳應該」︱夏雪

有些壓力,不是喊出來的。它藏在日常的縫隙裏,像微塵一樣—無聲,卻日日覆蓋。

沒有人指着你說「妳錯了」,但當你晚了二十分鐘煮飯,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懶。孩子在公共場所哭得太久,你忍不住想:是不是別人都在看我—不是因為他鬧,而是因為我,看起來不像個「夠好的媽媽」。

沒有人罵你,但整個世界,都在用一種「妳應該知道」的眼神,把標準,靜靜擱在你肩膀上。妳應該更有耐性。妳應該懂得放下。妳應該比現在,做得更多一點、溫柔一點、堅強一點。久而久之你會明白,那些「妳應該」,不是建議,而是一種沉默的責備。

有時候我想,「母親」這兩個字,是否被裝進太多我們沒答應過的事。裏頭不只是育兒與家務,不只是情緒勞動,還藏着一種無形的命令—妳不能累,不能吼,不能說想逃。

但母親也是人啊。她也會有沒力氣的早晨、想靜一靜的午後、也會在浴室的冷瓷地板上,無聲落淚。

只是她知道,孩子醒來前,得擦乾眼淚;有人問「怎麼了」時,得笑着說「沒事」;即使內心紊亂,也得記得把孩子的襪子翻好,把明天的便當收妥。

不是誰逼的。那是一種溫柔的擠壓,像一雙透明的手,日復一日把你推進一個「妳該成為誰」的模子。它從不大聲,只是輕聲問你:「這不是妳該做的事嗎?」「妳是媽媽啊,還能怎麼辦?」於是你漸漸不敢問自己想不想,只敢問—這樣是不是還不夠?

有一晚,我餵完孩子睡着,坐在客廳的昏黃燈光下,望着散落的玩具、沒洗的碗、手機上閃爍的工作訊息,忽然有個聲音在心底響起:

如果我只是想躺下,甚麼都不做,會不會也是一種錯。我知道那不是錯。但那一刻,我卻不敢動,也不敢答。

因為當母親太久了,我們早已習慣把自我擱置,優先處理所有「別人需要我」的部分。等處理完,才發現,自己早已沒了想被照顧的力氣。

但妳可以累,妳可以說不行,妳可以慢一點,也可以先不堅強。妳是母親,不代表妳要犧牲到最後一滴情緒。妳是母親,不代表妳不能為自己留一盞燈。

妳是母親,不代表妳不配有喘息的空間、渴望被愛的心。

我們不是要做完美的母親,我們只是希望,在愛孩子的同時,還能保留一點點力氣,愛回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是那個總是最後才坐下、最晚才睡、最常說「我沒事」的人,請你記得:沒有人有資格用「妳應該」,去定義妳的人生。妳可以重新決定自己的節奏。妳可以,先好好呼吸。

這,便是我們在裂縫裏,一起學會的事—不是讓自己更剛強,而是,讓自己,慢慢鬆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