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夜我到柴灣青年廣場看了《甦。屋》這一齣音樂劇

感謝我的長期音樂老拍擋林子揚手誠意的推介。這齣音樂劇,我是看得很滿意的。我不知道我《甦。屋》可不可以稱之為半音樂劇? 這是我的直接感覺。原因,是這劇的歌曲不多,但旋律寫得好,編曲也帶出了劇情的進展,歌詞也很配合劇情所需,可惜就是歌曲少,聽得有一點唔夠喉。《甦。屋》這劇還是一個創新的演出,是首個把手語直接溶入音樂劇之中。編導的功力,真是少點也不行。

這一個晚上,我個人覺得演出最好的,是演出聾啞人士標叔叔的吳志偉先生。全場最富戲劇感和最好看的一節,就是標叔叔與會計師爸爸的一場對手戲 – 這場戲,就仿似外星人和地球人的相遇,二人指手劃腳,由不明白到互相了解,由誤會到同病相憐,惹得大家全場笑聲不斷,而笑中帶淚,教人觸動。其後,我才知道吳先生是傷健人士,難怪可以這樣真情的演出。

嫲嫲和May May的另一場對手劇,也帶出了人間的溫情與親情所在。

演出的朋友,大部份是舞台新鮮人。要一些沒有很多經驗或舞台新鮮人到舞台演出,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他們又唱又要跳,那就真是考起導演了。但難得的是幾位學生演員都演得中規中矩,而歌也唱出投入,不能說是唱得很好,但至少唱出了曲中的感情、有親和感。劇中的「軒仔」唱得頗突出,說不定在若干年後,就是香港樂壇上的另一個「軒爺」。

其實,這一齣劇可不可以再緊凑一點呢! 例如把劇緊縮減為六幕劇就夠了。不要中場休息,一口氣的,可能會讓觀眾的感情更聚焦。Less is more! 有一些冷場,我個人覺得是可以刪掉的。當年我編寫牛仔與王司馬的音樂劇《飛行棋》,要由八幕劇刪為六幕劇,痛苦的感覺,就像是切咗自己幾塊肉似的 – 故事是自己寫、劇是自己編,詞是自己填,還有部份曲是自己作,你話點樣刪得落手!? 但最終發覺刪減後,劇情緊湊了,觀眾很受落,而我不也不能不佩服導演的建議。

還有,如果這劇有機會重演的話,也許可以用「他」一曲,填寫多一個以「屋」或「家」為命題的歌詞,作為此劇的主題曲呢? 而歌詞可以寫得到雋詠一點,內涵一點、以愛和包融、寬恕作中心,好讓歌曲可以像《喜帖街》般的在民間傳唱,讓更多的朋友關注《甦屋》和「家」。

《甦。屋》一劇,由香港善導會主辦、甦星劇團演出、陳美莉編劇、導演、填詞,林子揚任音樂總監並作曲。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