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衡量不到的生活成本

由2016年首演,2018年獲「普立茲獎」戲劇獎、以及多個獎項提名,《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這一齣淡淡的、細訴大都市角落中,不幸的人與不幸的人相互交織的一個劇目,意外地成為了歐美劇壇的話題之作。2022年在百老匯上演了40場,座無虛席。香港戲劇協會把它翻繹為今年的周年演出,這個周五起在大會堂劇院正式公演。外國的繹本,故事人物生活上的難處,嵌入香港這個城市裡,竟然毫無違和感,也許不幸與寂寞的人,在城市的苦澀都是共通的。

《紐約郵報》形容《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是「扣人心弦、令人振奮、出人意表」。

《紐約郵報》形容《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是「扣人心弦、令人振奮、出人意表」。為何一齣調子平平的述說着四個不幸的人的故事,會有令人振奮的時刻?我不打算詳細羅列外國的劇評,因為想把評論的空間留給香港的觀眾。但與其介紹故事內容,我倒想記錄一下跟導演羅松堅的一次對話。他在過去三年疫情中所經歷過的事,或許潛意識中左右了他去揀選這個劇本,帶來本地舞台,兩者總有點關係。

疫情前,羅松堅是一位每日準時上班、打扮整齊的演藝學院老師,他是戲劇學院內的一位人文學科老師,平日教書的內容圍繞藝術史、詮釋學或哲學等等,他自稱六年來每天都是見著同一班同事、看著一班學生長大,他就是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內的人。我們外人會簡稱「象牙塔」。

他踴踴欲試想外出看看世界,結果在最不恰當的時刻——新冠肺炎爆發時,他選擇離開了教書行業。而當時形勢的險峻令所有日常及藝術活動完全煞停,本來想嘗試做戲劇教育的他,面前的很多度門都關上了。他呼一口氣,決定暫時離開本業,乾脆走進社區,做地區上當時來說最前線最前線的人——強檢站檢測員。

他被派駐荔景這個較多長者居住的屋邨。疫情最高峰時,有數以千計的人一湧而上,有些為做了檢測後趕返工,又有長者不懂得用安心出行,也要下來撩鼻。羅堅說,他見到一些長者年老得他們的步伐是一吋一步的,慢慢的慢慢的行過來做檢測,也見到有一位婆婆因為無法說話,只拿著一張手寫姓名、身份證號碼及電話號碼的白紙,交給檢測站的人,幫她做登記手續。她不能發聲,最初很多職員跟她溝通不來,後來見面多了,羅堅與婆婆多了熟悉感。當安心出行已到了必須要存在,否則任何地方都不能去的階段時,無聲婆婆拿着手機下來檢測站找人找方法。

羅堅看到了她的徬徨,主動上前拿起婆婆的電話,根據紙上的資料就辦好了安心出行。在羅堅這一連串簡單而幾乎不經大腦思考的入資料過程,卻成了婆婆的救世主。她取回已經安裝好了安心出行的電話時,雙眼泛起的感激淚光,羅堅至今仍仍歷歷在目。

就在疫情的後期,羅堅再次踏上了戲劇教育工作,同一時間劇協邀請他擔演周年演出的導演,並把揀選劇作的責任交到他手上,在云云普立茲獎的劇作中,他對《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特別有感覺。鄧偉傑、洪節華、梁浩邦、黃婉華都是經驗豐富的演員,導演形容,他們把劇本拿上手時,大家最初覺得這肯定是一齣正劇,但當仔細琢磨後,反而開始明白,越長期處於劣勢的人,或許會越明白如何笑看人生,因此演員對白上的節奏,趨向有幽默感。至於究竟人的生活成本該多少,羅堅用自己的故事也用作者的故事來回應,生活上存在很多無法用價錢衡量的成本,但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如果都能伸出援手,去為別人做一點小好事,對自己對說,沒有成本可言,但對人家來說,就是減輕了生活的挫折,可以好一點的活。而如果人人都存在這種善念,相信人生總會有否極泰來的時候。

《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活成本》

7月28-29日下午8時-10時 (2小時)

7月29-30日 下午3時 ‑ 5時 (2小時)

香港大會堂 劇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