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演出六百場的一齣戲 媲美《雷雨》《茶館》的《天下第一樓》

由中國編劇家撰寫、在內地以至世界巡迴,能演出逾五百場,期間曾轉化成電視劇或電影再跟觀眾見面的劇作,一隻手可以數得完。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館》,以及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樓》,可算是萬中無一。一家百年烤鴨店經驗興衰更替,道盡人生百態的故事,是何冀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撰寫出來。當時她還只是一位中央戲劇學院的戲劇文學系的學生。

一齣都是在說普通話、北京話的劇作。何冀平帶着它遊走了世界好多個圈。在內地演出超過四百場,也到過星加坡、日本、韓國巡迴演出。她都是讓當地的人演出原裝版本,直至今次慶祝香港話劇團四十五周年,想以四位劇作家為主題,何冀平是其中一人。她義無反顧的,把全廣東話版權交給香港話劇團,由此經由導演司徒偉焯、劇壇瑰寶謝君豪,以及二十七位殿堂級的演員,便會在十二月初,上映廣東話的《天下第一樓》。

老字號的興衰起跌,都與人有關。一代人的恩怨情仇,也在當中此起彼落。

除了謝君豪,香港話劇團還邀得27位重量級演員出演,其中闊別大家多時的莫家堯(左)也再次踏上舞台。

拆解喜歌的語言

2000年時曾讓春天實驗劇團演繹過《天下第一樓》的粵語版本,但不像今次是將整套劇完整意譯出來。正在排練的過程中,我捉著何冀平老師聊天。她跟我分享了一個神奇故事:「我80年代在烤鴨店做了很多研究及視察,把一些北方習俗及食物的傳統都寫入去了,連大堂經理平日會當眾來一首『喜歌』的傳統我都有寫。就這樣過了卅幾年。直至今時今日,看演員以廣東話排練時,我才發現,那首喜歌原來是廣東話來的,由當年在店內唱的那首喜歌,原來一直是廣東話。」由此讓她感覺更奇妙,更期待今次的演出。我笑說,這就等如研究粵語的人,一直都在參詳李白的唐詩,其實是源自廣東話,我們才會讀得如此瑯瑯上口。

 《天下第一樓》講述名噪京城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老掌櫃因病退居幕後,但兩位少東不務正業,幸得外援盧孟實(謝君豪飾)臨危受命,幾年內將「福聚德」扭虧為盈。兩位少東見生意蒸蒸日上,不忿其功高蓋主,誓與盧孟實爭奪東主財權!

會讓何冀平萌生寫一個百年烤鴨店的故事的來由,源於當年她在香港的父母,經常拜託正在北京讀大學的她,不時要招呼來北京自由行的世叔伯及親友們四圍遊玩,而其中他們都會提及要去老字號烤鴨店食北京填鴨,彷彿必須要在那裡吃過一次烤鴨,才感覺旅程很完滿了。如是者,何冀平因為經常都去光顧,她本人也特別喜歡吃東西,萌起了不如以這家老字號食店為背景,編寫了她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期間的其中一個劇作。當年的她應沒想到,這齣戲往後會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作,也是現今中國教育部中學語文教材。

已闊別舞台一段很長時間的謝君豪重回香港話劇團擔演盧孟實,挽救一間百年老字號。

何冀平對今次廣東話版的天下第一樓很有奇待,她深信那份原汁原味仍然保留著。

找到自己的身影

「我在那裡蹲了差不多三個月時間做研究,有時也會兼任一些小職務。越看越發,中國的烹調方法實在太博大精深了,越看得多,就開始多跑更多菜館去探究,覺得太多東西要學,後來乾脆去上課,考二級廚師的資格。」何冀平以以「桌前推杯換盞,盤中五味俱全,人道京師美饌,誰解苦辣酸甜?」概括《天下第一樓》,劇中所描繪的人生五味,就以她最推崇的理念先行:「『民以食為天』,吃比天還大,它和齊家、治國、做人都有關係。」以前曾有觀眾評談劇後感,二十八個角色裡,他們都彷彿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卅多年前的作品,今時今日改以廣東話再上演,她可有擔心香港觀眾已覺得不合時宜?何冀平從容的說:「香港的飲食文化裡面仍然有很多傳統中式名菜的酒家,單是中環便有陸羽茶室、鏞記,還有以前的蓮香,一個老字號保留傳經營的故事,我相信香港觀眾都一定很有感覺。」

天下第一樓海報。

《天下第一樓》公演場次日期及時間:

12月3、4、7、8及10日 晚上7:45

12月4、10及11日 下午2:45

地點:香港文化大劇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