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30 2025-08-27

上周三,市場傳出惠康和萬寧的母公司DFI零售集團(SGX:DO1)計劃在港裁員,由於單計惠康旗下就有約七千名員工,業務又與民生息息相關,消息自然震驚市場。本刊就裁員消息向DFI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翻開DFI上半年業績,表面上由盈轉虧蝕近三億港元,實際上四大核心業務惠康、萬寧、7-Eleven和宜家都錄得經營溢利,持有一半股權的美心集團更按年多賺七成半,帶挈DFI有能力維持中期息兼豪派特別股息,年初至今股東的總回報高達四成。
然而面對本港消費降級、拼多多(PDD)、淘寶和京東(9618)攻港進逼超市和零售商,加上DFI營運逾五千個零售點涉及龐大經常性開支,在生意越來越難撈下,有經濟學者直言集團焉能不急於瘦身應戰。

港府上周二公布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三點七,失業大軍增加至十四萬五千人,當中零售和飲食業正是重災區之一。事有湊巧,翌日市場就流出一封DFI行政總裁貝思哲(Scott Price)向員工發出的內部電郵,當中提及集團將採取一系列措施簡化營運,包括裁員、重塑支持職能、明確職位,以及將部分職位外判。

現時DFI在港經營約二百八十間惠康及逾四十家Market Place、約三百間萬寧,以及透過授出特許經營權營運超過一千間7-Eleven便利店,將會裁減的人數及會否涉及門市前線人員,仍是未知之數,估計後勤會是重災區。

貝思哲在電郵中明言,過去五年集團支援職能的成本大幅增加,導致決策速度減慢、產品成本上升,並最終推高價格,強調今次裁員屬結構性調整,並非針對個人績效,而是為了滿足「顧客對更低價格的期望」,確保業務可持續發展。
今次DFI醞釀裁員,表面上是中期業績轉盈為虧,期內蝕近三億港元,去年全年業績表現更為不濟,虧損高達十九點二億港元;營業額亦無寸進,中期按年再微跌至約三百四十二億港元,過去五年已一直下跌。
不過細閱DFI四大核心業務惠康、萬寧、7-Eleven和宜家,今年上半年其實都錄得經營溢利,個別如惠康更因嚴控成本湊效,按年大升一成四。對DFI中期業績造成致命一擊的,其實是要為管理層早年投資A股永輝超市(601933.SH)及菲律賓Robinsons Retail的失誤「埋單」,因而錄得約十一點四億港元的一次性虧損。

投資失利累業績見紅
去年十月名創優品(9896)斥資六十二億七千萬人民幣,從DFI及京東手上收購永輝超市百分之二十九點四股權,當中DFI沽清手上持股蝕住離場,名創優品則成為永輝的第一大股東。
撇除投資永輝失利等一次性虧損,加上美心集團等聯營公司的溢利貢獻,DFI上半年的基礎盈利實際上按年增長三成九,約為八億二千萬港元,集團因此有能力維持中期股息水平,甚至可豪派特別股息每股四十四點三美仙,刺激年初至今股價連股息的總回報高達四成,大幅跑贏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同期永輝超市股價大瀉兩成七,更是相形見絀。

儘管DFI的生意並非如表面般「告急」,但除了主打萬寧的健康及美妝業務上半年同店銷售按年增長百分之四外,其他生意的增長均乏善可陳。當中7-Eleven的同店銷售按年下跌百分之四,主要因為去年二月港府大幅增加煙稅,拖累香煙銷售額大減,削弱整體收入。
即使扣除香煙銷售的影響,7-Eleven的同店銷售按年仍然下跌百分之一,經營溢利更倒退一成八,只有約二億九千六百萬港元,惟公司稱今年第二季已有改善。為谷生意,現時DFI在旗下會員系統YUU中推出網購服務,用戶可以通過程式網購7-Eleven或惠康的產品,由FoodPanda或美團(3690)旗下keeta送上門,不過成效暫時未如理想。

網購北上 消費降級
至於對DFI貢獻最大、包括惠康等食品生意,上半年收入按年微跌百分之一,至約一百二十億港元。面對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加上內地平價網購襲港,本地零售被指乍現「消費降級」現象。其中中檔超市「fusion」近日先後有兩間分店變身同系較平民化的「百佳」;黃大仙的惠康超市日前被街坊發現悄然結業。
拼多多、淘寶和京東攻港後,無論將來戰果如何,這場戰役都會帶來嚴重後遺症,其中之一就是本地零售商越來越難撈。京東近日出手收購本港「平價超市」佳寶進軍實體零售市場後,由佳寶創辦人林曉毅領軍,整合佳寶九十間分店網絡,增強供應鏈和價格競爭力。

佳寶有了京東撐腰後,即掀起減價戰進逼本地超市,推出「八折日」搶客,並上架首批數十款京東供應鏈商品,預計今年底再從內地引入近百款京東自有品牌產品及生鮮商品,涵蓋水果、蔬菜、肉禽蛋、海鮮水產等,進一步壓低售價。經濟學者袁偉基說:「以前Foodpanda、HKTVmall對惠康影響不算太大,但京東財雄勢大,收購佳寶後即推出全場八折優惠,對本地超市構成顯著競爭壓力。」
為回擊對手,貝思哲本月初接受傳媒訪問時直言,本港同類貨品通常較內地有一成半至兩成溢價,集團正加強直接採購以降低成本,例如與內地生鮮電商平台「叮咚買菜」成為合作夥伴,由叮咚買菜向惠康直供低價蔬菜商品,拉近內地和香港的售價來「留客」。

開源難節流打持久戰
此外,DFI正力谷「御品皇」、「Meadows」、「萬寧自家」等自有品牌搶灘,售價比同類其他品牌便宜但毛利更高,期望成為主要盈利來源。經多管齊下,DFI的食品業務收入於第二季已見反彈。
同樣面對內地過江龍競爭的,還有宜家IKEA,上半年相關業務的收入按年減少百分之六,DFI直言生意面對不少挑戰,包括激烈競爭。今年二月,淘寶香港首間傢俬及生活家品實體店PapaHome在尖沙咀中港城開張,其店舖設計與宜家相似,均以體驗為主,客戶看中傢俬後可掃描二維碼再到淘寶平台購買,貨物直接送上門。

自淘寶的產品可以集運來香港後,已經有不少港人「淘」平價傢俬,但因無法看到實物,部分消費者始終卻步,直至PapaHome開幕後問題一掃而空。另一方面,宜家每間店舖的面積較大,租金和營運成本高昂,產品價格難敵淘寶及拼多多,因而流失客源。
袁偉基分析道︰「宜家舖位大、成本高,更重要是越來越多人租樓,無需太高質傢俬,平平地淘寶買就算,宜家的大型門店模式逐漸不合適。」
事實上,DFI雖然是本港大型零售集團之一,但去年整體營運毛利率只有百分之四點○三,尤其是約有五千五百個零售點,背後涉及龐大物流和後勤支援成本,賺的只是微利。早前該集團將今年的內部收入增長預測由百分之二,調低至百分之○點五至百分之一,在開源不易下,大刀闊斧節流自然成為當務之急。
袁偉基認為DFI計劃裁員,無疑是面對越來越大的競爭要減省成本,「各大網購平台都減價搶生意,除了裁員重組,DFI可能需要關閉部分實體店以節省高昂的租金,應對競爭。」
美心縮舖慳成本 盈利大翻身
早前被傳縮舖的本港最大連鎖餐飲集團美心,今年上半年的銷售與去年同期相若,收入約一百○七億港元,不過期內盈利得益於成本優化及營運效率提升,按年大增七成五,為持有一半股權的DFI帶來約一億○九百萬港元的利潤。
雖然DFI未有獨立劃分香港美心業務的表現,但形容今年上半年香港及內地餐飲業務相對「疲軟」,跑輸東南亞市場。去年香港美心門店按年淨減四十八間,至七百八十八間,早前社交媒體有傳言指美心西餅或將陸續關閉港鐵站內的門店,但遭美心否認,表示未來一年會在各區開設新店。
美心由伍氏家族旗下的香港食品有限公司及DFI各持一半股權,香港食品的股東有多名伍氏家族成員,包括美心現任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伍偉國。現時伍氏負責經營美心集團,業務覆蓋全球九個地區,擁有超過二千間門市及多個品牌,涵蓋中菜、日式餐廳、美式咖啡店及高級餐飲品牌,如COVA、元氣壽司、Shake Shack、星巴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