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暴雨難測 防災人人有責

意外就是意料之外。上周剛剛提到,被指比「天鴿」和「山竹」更為厲害的超強颱風「蘇拉」,最終對香港的影響比預期細,加上政府與各界及早防範,應對得宜,未有造成重大人命或財物損失。反而是原本預計威脅不大的另一超強颱風「海葵」,雖然未有直接吹襲香港,但其形成的低氣壓和殘留雨帶,卻為香港(以及深圳)帶來一場世紀大暴雨,在多區造成嚴重水浸和山泥傾瀉,奪去了最少三條人命和過百人受傷。對房屋、道路、商舖及車輛等構成的財物損失,更是難以估算,復原需時。

有人批評天文台及政府高層,未有像之前應對「蘇拉」般及早作出預測、警示和防範措施,令不少市民、商戶,以至相關部門,都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殺個措手不及。但正如多位氣象學家指出,暴雨的形成存在許多偶發性因素,不像熱帶氣旋般有跡可尋及可於數天前就開始預測。再者,其實天文台早於周四較早時間已預告會有雷雨,在九時許發出黃雨警告,之後再先後升級為紅雨和黑雨,難以說是遲報或漏報。只是大家都沒想到今次黑雨的殺傷力乃屬世紀級,即使再早一點預報,分別也可能不大。

有人質疑香港的排水基建及斜坡護土牆等設施不堪一擊,事實是有關渠道及斜坡設計,都只能應付五十年至一百年一遇的降雨量。今次暴雨據稱為五百年一遇,在短短一個小時內下了平時四分之一年的雨量,為香港有紀錄以來的新高!而且整場暴雨下了足足超過一天,黑雨警告懸掛了同樣破紀錄的逾十六小時,遠超現有基建的原定應付能力。各界可以前瞻性地,並在平衡機會率與成本效應下,探討應否進一步提升相關基建的設計容量,但不應事後孔明怪責當初的工程人員或主事官員。

事後應對方面,政府在凌晨時份已宣布香港進入「極端情況」,並繼「蘇拉」之後第二次啟動「全政府動員」機制協助救災。當中前者正是因應「山竹」襲港過後,部分地區仍然交通癱瘓,但市民仍要排除萬難出門上班的慘況而設,效力等如「沒有打風的八號風球」。由於是首次運用,部分打工仔因不熟悉新制度而繼續冒雨返工,險象環生。相信經過今次事件,往後若不幸需要再次實施「極端情況」,出現混淆的機會應大減。

天災難防,但人禍則可免。本欄早前已談過今年七月的「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現象,現在又輪到東亞太平洋地區暴雨連場,超強颱風一個接一個,數量與力量都遠勝往常,在在顯示極端天氣已殺到埋身,絕不是單靠氣象學家或某一個地區的政府就能應對,而是全球各國、所有市民都有責。包括防災意識要提高、救災應對要提效、基建設計要提量,更重要是大家的節能減排工作要大大提升,否則五百年一遇隨時會變成每五年就一遇,造成更多、更慘重的人命和經濟損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