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蘇拉」上周末襲港,是繼二○一八年的「山竹」及二○二○年的「海高斯」之後,香港再次掛起十號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由於不少海內外專家都預告,根據「蘇拉」的風力、路線和潮汐情況,可能會造成比「山竹」以至當年「溫黛」更嚴重的破壞。其中特區政府在「掛波」前一日已高調召開記者會,在特首李家超委派下,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帶隊,講述各部門及相關機構的應急防災計劃,包括罕有地預早宣布全港中小學與幼稚園於周五停課,變相將新一個學年押後至本周一才開學。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蘇拉」實際上對香港造成的破壞遠不及「山竹」或「天鴿」,對內地的影響亦低於今年七月來襲的「杜蘇苪」。杏花邨五層樓高巨浪、紅磡商廈蜂巢式爆玻璃、吐露港沿岸大水浸、避風塘遊艇大災難等,今次都未有出現。雖然將軍澳區有不少住戶被吹爆玻璃窗,但之前被「山竹」吹成廢墟的海濱長廊仍完好無缺。冧樹報告有上千宗,但未有造成人命傷亡,阻路的塌樹亦很快被移除。再加上「落波」翌日適逢是周日,大部分市民都不用上班上學,市面大致運作如常。
「蘇拉」殺傷力不如預期,主因固然是其本身風力與行走路線出現變化,但政府上下與社會各界吸取了上次「山竹」襲港的慘痛教訓,大家都如臨大敵,早作防備,應用好已經過完善的應急及協調機制,也是重要原因,是「走運了」而非「狼來了」。各方不應因而怪責政府大驚小怪,以至故態復萌在打風時冒險走去行山及追風,對自身及救援人員造成不必要的安全威脅,累己累人。
在「蘇拉」正式殺到之前,也有人質疑港府為何不效法部分內地城市的「五停」做法,動用在「山竹」後修例增設的權力,宣告香港進入「天然災害及緊急情況」,勒令各界停工。但其實不必要地停工、停市、停運,對市民日常生活及應急救援工作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比實際需要應對的天災更為巨大。例如超市、街市的搶購潮肯定會更為瘋狂,對獨居長者及弱勢社群更難提供支援等等,這亦是港府在疫情期間遲遲不敢「封城」檢測的憂慮之一。
香港有需要參考內地的經驗和做法,在應對超強颱風等區域性天然災害時加強協調合作,共用資訊與資源,減少虛耗和延誤。但具體的應急防災措施,還是要視乎各自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照抄內地的一套。
港府亦要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改進,包括進一步提高天氣預測及相關警報的準繩度、速度和密度。針對今次風災有不少組裝天台屋及太陽能板被吹落街的意外,檢討相關的規管及安全標準。還要從速處理綜援戶因撞正月尾打風而無法「出糧」的問題,當港股交易結算都可望於打風期間如常進行,沒理由這麼簡單的現金過戶問題會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