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賓護衛隊︱迎賓一分鐘 練兵十年功 地獄式操練曝光!︱國際解碼

國賓護衛隊︱迎賓一分鐘 練兵十年功 地獄式操練曝光!︱國際解碼

更新時間:14:45 2025-02-21
發佈時間:14:45 2025-02-21

在首都北京,每當有外國元首或重要貴賓到訪,從離開機場一刻,國賓護衛隊的電單車隊便會全程護送,展示國家禮儀,也肩負安全責任。

國賓護衛隊正式組建於一九八四年,至今已護送九百多位外國領袖,執行三千餘次任務,做到「零閃失、零差錯、零失誤」,皆因隊員都是精挑細選。 

隊員個個身材高大、外貌出眾,更經過嚴格訓練,無論體能、技能、心理素質都非常出色,更操練出「駕姿王」與「排障王」,正如其中一名隊員說:「迎賓路上一分鐘,練兵場上十年功。」

世界很多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時,經常看到電單車護衛隊身影,是迎送國賓的最高禮儀。按照慣例,護衛隊會根據貴賓身份採用不同護送形式,最基本是九輛電單車,最高規格是二十一輛,一般只有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進行國事訪問才會採用。

中國首次出現電單車護衛隊是一九五四年,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外交部準備了四輛紅色捷克電單車,由北京公安局負責。及至八四年,具規模的國賓護衛隊才正式成立,二○一三年重新組建,現時成員來自北京武警部隊,他們首次執行任務是護衛坦桑尼亞總統,從首都機場前往釣魚臺國賓館。 

重組後的國賓護衛隊,至今「零失誤」執行三千多次任務,備受讚賞。武警要「升呢」成為護衛隊殊不容易,第一步就是身高要符合要求。國賓護衛隊隊員個個身材高大,低於一米八的也被拒諸門外;原因他們需要駕駛的電單車車身非常高。護衛隊中隊長邵明路透露:「我們電單車座位比較高,有八十一厘米,隊員身高必須在一米八二至一米八八之間。」

投考也要過十關

入選國賓護衛隊,身高只是敲門磚,候選人還要經過體能、技能、心理素質等十多道難關的考驗。入隊後到真正騎上電單車執勤,還要經歷多項嚴格訓練,最基本當然是電單車駕駛技術。擔任護衛車隊時,電單車時速八十至一百四十公里,前車和後車保持距離一點五米,前導車行駛在公路的中線,左右偏離不超過五厘米。

完成基礎駕駛,便要學特技駕駛,包括過高架橋、懸輪過獨木橋、飛車過斷橋、行車交換駕駛員、原地三百六十度打圈;之後再加上戰術基礎、戰術應用、編隊演練等等,合共六大項目數十多個科目。為防止突發事故,隊員們也要學習擒拿格鬥、準確射擊、快速應變,而且考核時,隊員的成績如果顯示「良好」,那表示屬於不合格,只有「優秀」,才能過關。

時速一百撿鉛筆

據統計,隊員若要通過所有考核,須駕駛電單車二千三百小時,行車一萬八千公里,最快需一年,慢則兩三年,平均每人會磨損十二條車胎、五副手套、四雙皮靴,篩選之後仍會有七成人被淘汰。

歷經種種考驗終於入隊,之後新隊員需要跨越的第一個「鴻溝」,是國產春風電單車二百六十八公斤的重量,很多隊員的第一堂課,就是「推車」,因為面對相當於自己體重三倍多的電單車時,他們必須找到發力點,來平衡地操控車輛。 

還要應對高速行車時出現的突發情況,最普遍是行駛途中路面發現不明物體,可能是大風吹來的雜物,也可能是一枚爆炸品,但不管是甚麼,護衛隊員必須在時速六十至八十公里的行車情況下,俯身將物品撿起,並拋到車隊之外。訓練時,對護衛隊員要求更高,他們需要在車速九十至一百公里下,撿起地面一支鉛筆。

為應對執行任務時出現的各種天氣,國賓護衛隊教官每當看到雨、霧、風、雪的日子,都會特別要求隊員出動訓練,而且練習難度較高的「8」字陣、蛇形陣,又將磚塊、罐頭作為假設危險物,散布途經路上,要求隊員在不減速、不下線、不改隊形情況下,進行清除行動。

此外,護衛隊預設了五十多種隨時出現的突發情況,展開實戰訓練,並採用最先進的三百六十度VR(虛擬實境)影像技術,校準每一個隊員的位置,不停操練,令國賓護衛隊的訓練效率和訓練質量,有着顯著提升。

對旁人來說,護衛隊的訓練要求已經很高,但隊員對自己要求更高,各自練成獨門絕技。「駕姿王」王先勇,每日頭正、頸直、目平、身體與電單車身成九十度直角,兩小時紋絲不動;「標齊王」李彪,通過引擎聲音判斷行駛中電單車速度和位置;「排障王」景達,訓練中磨爛手套、指甲甩脫,最終做到五秒內將時速從零加速到八十公里,再於兩秒內彎腰撿拾路中障礙物,一氣呵成。正如隊長邵明路說,每一次護衛的圓滿完成,都是隊員追求極致、力求完美的結果。

艱苦訓練 隊員周身傷患

國賓護衛隊員們出色表現,是大量艱苦訓練下的成果,辛苦拼搏也為他們帶來不少傷患。 他們沒有一個身上沒「病」,最普遍是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腳氣、頸椎病、關節炎,有隊員因為嚴重關節炎,夏天連電風扇都不能吹。

隊員董坤更稱,剛入隊時要接受推車訓練,膊頭經常痛得抬不起來,「連睡覺時候,有時還夢見自己在推車。」他又指隊中嚴格的訓練、超高的淘汰率,讓他倍感壓力但也激起好勝心,令他從僅能完成適應訓練,最後輕鬆地推着電單車走三公里,做到人車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