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6:01 2024-07-03
不時看到流浪牛在公路或市區出現的報道,本在樹林生活的牠們,為何要冒險走出舒適圈覓食?是太餓或是其他原因,就由愛牛的輋下村村長李馬田說出牛牛現時的處境。
香港開埠之初,農業是主要的產業,新界隨處可見農地。幫忙耕田的黃牛是農家的重要夥伴,當農業式微,這些「夥伴」就變成「流浪牛」。
西貢十四鄉輋下村村長李馬田,不忍看到十四鄉的黃牛四處流浪,於是開始關注黃牛的去向。
因棄耕成為流浪牛
現時十四鄉約有四十多頭黃牛,全屬於十四鄉的村民。村長說隨着農業衰落,加上當時興建水庫影響耕種用水,導致村民放棄耕種選擇到外國打工。「當時有些人會來接收牛隻,估計是被屠宰,但村民不忍心黃牛賣給別人,於是將牠們放養,在十四鄉自由地生活。」
村長表示雖然黃牛被放養,但仍有年老的村民看顧黃牛,檢查牠們有沒有生病和受傷。但當他們離世後,年輕一代對黃牛冷漠,不會看顧牠們,幸好棲息地有足夠水及食物,牠們仍可過着安穩生活。
可惜,七年前展開的西沙公路擴建工程,打亂了黃牛的安穩生活。
近年在網絡上不時會看到黃牛走出公路的消息,村長說都是郊區快速發展造成:「黃牛喜歡寧靜,西沙公路擴建工程的噪音嚇怕了牠們,部分黃牛因此四散至周邊地區,不懂得走回原棲息地,導致牠們一直在外四處遊走。」
錯誤種植吸引牛群
村長亦指出,發展商在公路兩旁種植植物以作綠化,但發展商事前沒有做好研究,種植了黃牛喜歡的植物,牠們自然走去吃。
村長說就此事與發展商開會,「之後他們改種植黃牛不喜歡的植物,同時教他們將指天椒磨汁混合清水製成人畜無害的殺蟲劑,灑在黃牛喜歡的植物上,牠們聞到辣椒味自然會走開。」現時擴建工程已進入尾聲,村長說是時候開始保護黃牛的第二階段。
移走廢木草地重生
村長所指的第二階段是將十四鄉的黃牛遷移到輋下村附近的綠化帶。
漁護署曾提出將十四鄉黃牛安置在西貢郊野公園內,但村長不接受:「可能會有人在公園內打War Game,他們有機會誤傷黃牛,或者將黃牛作戰靶。」
不接受漁護署的提議,因為村長已找到適合黃牛安居之地,他說:「我向漁護署提出建議重修十四鄉一幅超過數十萬呎的綠化帶,該地一半是官地,一半是私地,據了解日後不會作大型發展用途,且人流不密集,不怕黃牛受到騷擾,亦不影響市民生活。」村長指大部分黃牛都經已絕育,綠化帶有足夠的空間、食物和水源,絕不需要將牠們遷移到郊野公園等地,「其實黃牛都有靈性,離開了十四鄉,牠們會有思鄉病。」
訪問時村長帶記者走入綠化帶,沿途看到不少樹枝和倒下的樹幹,地上亦布滿牛糞,村長說綠化帶因長期沒有人管理,滿地都是工業廢料、垃圾等,亦生長了不少大樹,大樹會遮蔽陽光令草難以生長,所以村長驅推土車入內移走樹幹和樹枝,讓陽光可照入樹林,令草地再生。同時牛義工和村民以「螞蟻搬家」形式逐步清走樹林內的垃圾,然後撒下黃牛愛吃植物的種子,讓牠們安樂地生活。
綠化帶的盡頭是大海,村長表示未來發展商有意在此興建海濱大道,「工程不會影響黃牛生活,發展商亦沒有意思要趕走牛群,反而他們覺得牛群令大道增添不少色彩。」
宣揚黃牛農耕歷史
未來綠化帶附近會有大型屋苑及公屋落成,為防止牛群走入民居及走出公路,村長會在綠化帶的外圍加設牛坑路、防護欄等,讓黃牛和居民可以和平共存。
當黃牛全部遷移到綠化帶後,就會進入保護黃牛的最後一步,就是教育。
綠化帶內有一個荒廢的農場,村長計劃將農場翻新成教育中心,邀請昔日的養牛戶分享過往點滴,「小朋友在新界看到牛,他們不會知道牛是從哪裏來。透過教育可讓他們知道香港農業及黃牛的歷史,牠們是如何養活上一代的香港人。」
在保護黃牛的工作,村長可說是出錢又出力,但他說從未要求大眾捐款給他們:「在網上看到部分人利用黃牛的名義發起眾籌,但不知道籌款最終有沒有用在黃牛身上。需要澄清的是我和十四鄉的牛義工從未向市民募捐,我們亦不會接受市民捐贈。」
說起捐贈,坊間有市民會買乾牧草捐給黃牛享用,但村長不鼓勵此行為:「餵草會改變黃牛的覓食習慣,長久以來牠們都是吃大自然的植物維生,一樣可以生存至今,所以無需要餵草。」的確若黃牛被人長期餵飼,牠們會喪失求生本能。月前貝澳一頭黃牛因習慣被途人餵食,誤以為膠袋是食物便吞下,結果胃部積累大量膠袋而導致死亡,所以餵牛反而害了牠們。
現代牧牛人
村長自小與牛相伴,會拉着黃牛吃草、抱着小牛睡覺,黃牛有難自然挺身而出護牛,但退休大學講師Camille,既不是原居民,又不曾與黃牛生活,甚麼原因令她成為牧牛人?
本身是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CCCP」義工的她,平時都會幫忙趕牛。後來西沙公路擴建工程展開,不少村民擔心黃牛的安危,希望她可以幫助牛群,於是成為了牛義工,她說:「本來只答應做兩年,但被村長與黃牛的故事所感動,結果一做便做了七年。」在二○一八年開設了「十四鄉牛牛︱西貢 Shap Sze Heung Moo Moo︱Sai Kung」facebook群組,發布十四鄉黃牛消息。
Camille說牛群大約早上五至六時便開始活動,所以她每天六時前便要站在輋下村村口攔截牠們,防止牠們走出公路。之後會沿路一直走到烏溪沙,若有黃牛走出公路或誤闖市區,她會引領黃牛到安全的地方,直到太陽下山約六至七時才收隊。她補充說:「牛群晚上會在樹林內睡覺,除非有人惡意走入樹林內嚇牠們,否則牠們是不會走出樹林。」
每日風雨不改外出趕牛的Camille說自己只是村長的「跑腿」,「七年前,我曾與漁護署商討安置黃牛的方案,因為我不是原居民,不能證明黃牛是屬於我,署方便說沒有可行方案,只有全部人道處理。幸得村長出手,才能保住黃牛的性命。」
香港地少人多,大興土木發展是不可避免,但黃牛對香港農業作出的貢獻亦不可遺忘。
香港的常見牛種
黃牛與水牛是本港常見牛種,昔日牠們主要協助農民種植水稻,負責犁田及耙田,整理成泥漿田,方便插秧。
黃牛遍及全港多區,喜歡在山坡或草地上棲息。毛色一般有淺棕、棕色或黑色,雄牛的牛角短直且內部中空,以及肩上會有駝。
水牛常見於本港濕地,全身毛髮呈灰色,面部狹長,雌及雄牛都長有牛角,牛角底部寬大,且向後內彎。
切勿擅自趕牛
輋下村村長李馬田說黃牛性格十分溫馴,人類不主動騷擾牠們,牠們絕不會還擊。
若駕駛者在公路遇到牛群,村長提醒駕駛者千萬不要自行驅趕,「面對陌生人時,牠們會受驚而亂跑影響交通。最好是致電漁護署或牛義工,他們會到場引領牛群回到安全的地方。」
做了七年牛義工的Camille亦說黃牛靠氣味認人,以及牠們從小習慣牛義工的指令,陌生人走近或會嚇怕牠們,或會傷及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