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個城市正爭取「兒童友善城市」地位,陳晴希望香港加把勁,躋身其中。
為「兒童友善城市」奮進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陳晴
更新時間:14:00 2024-01-28
發佈時間:14:00 2024-01-28

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陳晴自小與動物為伍,家裏猶如小動物急症室,更對熊貓情有獨鍾,領養了大熊貓「晴晴」十六年。她認為現今動物和兒童生存權,正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有朝一日洪水淹沒大地,人類和動物也許要登上「挪亞方舟」求生。

動物與兒童,都是陳晴刻下公益事業的重點。她要讓兒童及早正視氣候危機,愛護地球;她亦積極奮進,爭取香港獲得「兒童友善城市」的認證,希望外界看到她實實在在的工作,而非她的背景。

陳晴在二○○九年放棄在商界拼搏,就因為嚮往「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的佛道,希望造福他人,自己又快樂。全情投入公益事業,她早於○四年出任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至今已經十九年;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主席一職,不經不覺也有十三年光景。

「我媽是醫生,左鄰右里將受傷的小狗、小貓、小鳥送來給我媽醫治,所以我對動物特別有感應。小時候也是『孩子王』,喜歡帶領附近幾幢樓的孩子一起玩耍,長大了童心不泯。」陳晴說,當初試過不同領域的義務工作,結果選擇了兒童和動物權益,「因為地球是動物的家園,地球的環境變化對牠們十分關鍵,兒童更加是我們的未來,兩者皆觸動我的心。」

 

陳晴珍惜每天與兒子的「帳篷密語」,分享小秘密或心事。
陳晴珍惜每天與兒子的「帳篷密語」,分享小秘密或心事。

 

 

自利利他 自度度人

陳晴本身信佛,但認為不同宗教本意一樣導人向善,大家都是殊途同歸。所以今年UNICEF得到贊助後,便在馬灣的挪亞方舟主題公園,首度舉辦以鼓勵本港兒童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行動為宗旨的「還童心導遊2024—童心宅地球」體驗活動。

尤其聯合國兒童基金的工作開闊了她的眼界,鋪陳在她案頭的統計數字,都令人觸目驚心:二○二三年是全球最炎熱的一年,超過十億兒童陷於氣候變化帶來的高風險,逾三成兒童分別面臨熱浪的衝擊和水資源短缺,過去半年超過四千三百萬名兒童因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災害而流離失所。

氣候變化這主題,在急功近利的香港難免曲高和寡,但陳晴相信這是細水長流的教育工作。她的兩大工作主題,宏觀的是全球氣候變化,落地的是青少年精神健康,「有些人說,比起戰亂國家或非洲的饑荒國家,香港已經好好,但我覺得,每個地方有自身的問題需要處理,我常與青少年傾談,他們不少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寧願躺平,他們的精神健康需要關注。」

爭取香港友善認證

新冠疫情結束了一年,但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未消失。陳晴無法視而不見的是,全球每年四萬六千青少年自殺身亡,在香港近六成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徵狀,「我們雖然不是專門提供本地服務的機構,但會與學者和本地志願機構合作辦活動。聯合國兒童基金在香港籌到不少錢,好應該回饋社會。基金在全球募捐,香港平均每人的捐款額是各地之冠,值得自豪。」

一九九六年起,全球四十個國家共三千多個地方得到聯合國兒童基金認可為「兒童友善城市」,包括韓國首爾、日本奈良、越南峴港等,中國大城市例如深圳、長沙、上海正急起直追,積極爭取這個國際認證。

陳晴見香港落後於形勢,有點焦急,「我想推動香港得到這個標誌。要政府政策、硬件、軟件三方面合格,香港現時未夠班,例如硬件方面要多一些兒童洗手間、交通燈設計要考慮兒童的身高、需要更多母乳餵哺室。」

 

二○一三年,陳晴(左)獲任命為聯合國發展合作論壇諮詢小組常任委員,是歷來首位中國成員。
二○一三年,陳晴(左)獲任命為聯合國發展合作論壇諮詢小組常任委員,是歷來首位中國成員。

 

談到母乳餵哺,陳晴有深刻體會,回想十三年前她的兒子Julius仍是襁褓中的嬰兒,她要在公共場所找個恰當的地方餵哺母乳相當艱難,「當時我們可以去的地方很少,只能去酒店、會所。有次在一間酒店聚餐,其他人見我餵奶,雖然我有用披肩遮蓋,但他們表現得十分不自在,視線不知如何是好,令我也尷尬起來,但酒店無育嬰室,唯有去狹窄的洗手間餵奶。」十幾年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落力推廣母乳餵哺,香港在這方面的設施和風氣明顯改善,令陳晴十分欣慰,希望母乳餵哺更加普及。

陳晴是在父母、祖父母的悉心愛護中成長,現在她同樣將愛灌注在兒子身上,她沾沾自喜地形容兩母子的關係,首先是良師益友,然後是媽媽,「兒子說我是『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因為我有時對他要求頗嚴格。」親子關係需要培養,需要互相尊重,陳晴和兒子每晚有個容不下第三者的「帳篷密語」時間,二人鑽進從家品連鎖店買回來的帳篷裏,開心見誠說悄悄話,例如孩子考試分數低,媽媽坦言失望,又例如兒子說媽媽今天在別人面前批評他,令他難受,媽媽頓時知道自己做錯了,對孩子說句對不起。

陳晴(中)滿意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十幾年來提倡母乳餵哺的成績。
陳晴(中)滿意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十幾年來提倡母乳餵哺的成績。

 

菩薩心腸 霹靂手段

看着兒子暴風成長,已經比她高出一個頭,陳晴分外珍惜每晚短短十分鐘的「帳篷密語」,「返到屋企幾攰都要堅持,因為孩子長大,漸行漸遠,會越來越挑選可以同我分享的事情,我也勸自己,對孩子要放手,每日放開少少。」

陳晴也曾青春少艾,父親是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經歷過走出父母的保護傘,遠走他方闖天下的成長階段。她在北京長大,一九九二年負笈美國升讀大學,窮學生半工讀,勤工儉學,吃盡苦頭,雖然家人在遠方,但長途電話中父母表達的關懷和支持是她的精神力量泉源,讓她熬過幾年,畢業後在美國的惠普公司工作,後來在香港出任電訊盈科公司副總裁、美林(亞太)有限公司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部總裁。

陳晴年過半百而已,一副看透世情的模樣,也許跟她信佛有關,「人生是春夏秋冬,成住壞空,每件事都是這個循環,也可以說,每日都在經歷這個循環。人生旅程必須親身去體驗,有人十日當一日過,有人把一日當十年過,有無幸福感、成就感,視乎你的生活態度。」她自信「今天別人看我,是看陳晴的言行,對香港有無價值,有無貢獻,而不是看我的背景」。

寫日記  跟自己對話

陳晴十五歲得過「全國優秀中學生作文比賽獎」,她的寫作根底是被「虎爸」逼出來的,「五歲起天天寫日記,是爸逼的,我討厭寫,最怕他星期日批改我的錯別字,寫得不通順又要重寫,更怕他帶我去參加徵文比賽,要寫長文章。十二歲起我的日記就不再給他看了。」

回頭看,她感激老爸培養她寫日記的習慣,因為寫作是跟自己對話的一個過程,尤其在困境中,寫日記有助保持精神健康。現今青少年擅長拍攝多過寫字,陳晴尊重兒子的表達方式,「要與社會共同進步。」

 

陳晴信佛,希望自利利他,多做善事利於人,自己又開心。
陳晴信佛,希望自利利他,多做善事利於人,自己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