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16:39 2022-06-01
「血癌及血科病」常被視作「洪水猛獸」,令人有一種冰冷絕望的感覺,但處於「鬥獸場」中,與 這類疾病戰鬥的患者與醫者,卻有燃燒不盡的鬥志。跟血液奮戰四十年的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權威梁 憲孫教授至今未言倦,他有信心的說,血癌的治療方法算是眾多癌症中發展得最快,治癒成功率亦 愈來愈高,只要患者或醫者不輕易放棄,總會見到曙光。
面對「超強對手」仍能樂觀從容地說着,一切源自對血科病的熱誠、對病人的關懷,他願意以大半 生投身醫治、研究、教學,就是希望快人一步掌握治療新發展,也快人一步讓病人有更合適的治 療,提升治癒率,萬事均持住一個信念:「盡力去做,幫得一個就一個。」
梁憲孫是國際血液及腫瘤科的權威,也是本港骨髓移植及幹細胞治療的先驅,曾救治不少血癌病 人。早已是教授級人馬的他,為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休教授,培育過不少人才。近年轉戰私醫戰 場,在養和醫院擔任內科部主管,也是專責血液科及細胞治療。
他從沒有因為位高權重而停下來,一直鑽研、診症,也把知識傳承下去。梁憲孫堅守「做到老,學 到老」,認為終身學習非常重要,「停咗唔做就好快out(過時)!」回望四十年前,究竟血液科領 域有何吸引之處,造就了今日這個權威專家?
梁憲孫笑言,當初選擇讀醫並無驚天地泣鬼神的原因,當年大學選科好單純,只求日後有一份好職 業,他是理科出身,曾想過當科學家,不過受朋輩影響,又希望日後做一份對社會有重要性的職 業,最後便選擇讀醫。
直至大學三年級,開始有臨牀機會,與病人有更多接觸,進一步了解到自己原來頗喜歡跟病人溝通 交流,他下了一個人生決定:專攻內科。「當年普遍都是揀內、外、婦、兒科,自己不喜歡做手 術,又無信心處理到小朋友,加上覺得自己性格適合做內科,同埋我都鍾意睇偵探小說,內科就好 似在推理,診症、斷症、搵出病因和如何醫治,都要有偵探頭腦先做到。」畢業後,在幾位首屈一 指的教授悉心指導下,他逐步走向血液科,最終決意將血液科作為專科發展。
與病人溝通的學問
畢業後本來可以順風順水地留在瑪麗醫院工作,梁憲孫卻選擇到外地「捱幾年」。一九八三年,他 赴英國深造,「當年拿獎學金過去,本身只打算留幾個月,後來又想留長些時間,所以就向瑪麗醫 院申請no pay leave(無薪假期),一留便近三年,當時又因為走得耐,所以同女朋友先結婚,再一 齊過去捱。後來在當地搵到工,人工只得香港的三分一,公一份、婆一份僅夠餬口。」
雖然在英國捱過,但那幾年對梁憲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體驗,除擴闊了眼界,還吸取了當地醫院 的好與壞,好的便從中學習,壞的則引以為戒。「香港人做事講求快,但當地睇症睇快些都會被人 覺得你求其。當地老人家可能坐三個鐘火車來睇症,你不可以五分鐘就打發他走,一定要跟他們傾 吓偈,問候埋佢隻貓佢隻狗,一定要溝通吓,這些無話對定錯,但就是要了解他們的文化,是一個 好好的經驗!」
除了與病人溝通這一門學問,梁憲孫也對當地的完善病歷系統稱讚不已,醫生診症後會把副本寄給 病人的家庭醫生,令家庭醫生非常了解病人狀況,但香港無法做到這系統,「第一,香港病人一般 都無家庭醫生;第二,你有無時間每次覆診都打封信寄給家庭醫生?」他更觀摩到當地醫生,如何 與癌症病人交代疾病或治療方案,有助他日後與病人及家屬溝通。
一九八五年,香港正值移民潮,當時很多人想離開,梁憲孫卻執意回港,儘管獲得當地上司加薪挽 留,他也義無反顧。「這裏是我家,我都係想返來,返來可以做好多事,研究、搞骨髓移植、搞捐 骨髓,而確實返來之後真係好開心。」
戰友離場難免不捨
本身喜歡跟人接觸溝通,加上吸取了外國經驗,梁憲孫回港後,在繁忙的工作中,毫不吝嗇時間與 病人及家屬多交流,加上血癌一般需要長時間治療,他因而與每位病人都建立了友好關係,有時像 是戰場上的夥伴,一起為目標奮鬥。正因為關係良好,若戰友最終敵不過「對手」離場,他難免會 傷感,「視乎你用甚麼角度去看這件事!」
梁憲孫說,「有些(病人)以為無乜機會,結果醫得好,大家都會好開心。」他仍記得,有病人康 復出院,重過新生活、成家立室,帶着子女來探訪他,他有滿滿的成功感。當然,生死有時,有時 也會事與願違,「有些病人以為醫得好,但最後唔得,當然會好不捨得,因為真係好似一個朋友 『走咗』;有些明知機會好細,但佢有好強的生存意志,我會跟他們一齊去試,一齊盡力去做,即 使最後醫唔好,收到家屬的一張感謝卡,原來家屬知我們盡過力,我都覺得好鼓舞。」
技術發展快 療效大改進
血科病屬於致命疾病,有過百種類型,梁憲孫說即使同一類型在不同病人身上,出現的反應也有差 異。以前的治療方法不多,不外乎化療、兄弟姊妹骨髓移植等,治癒率較低。
近年醫學不斷進步演變,新技術也愈來愈多,最值得他欣慰的是治療血癌的研究較其他專科發展得 快。梁憲孫說:「很多血科研究都是抽血就做到,不需要抽身體組織,所以算是快過好多專科。現 在除了骨髓移植外,還有好多種標靶藥或不同類型的免疫治療,好多都是好有效的方法。」
骨髓移植靠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捐出骨髓,但配對成功率只有四分一。而免疫治療是利用患者自 身的免疫系統,阻止癌腫增長,避免癌腫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控制或根治病情。近年再演變出另 一款「CAR-T治療」,即抽取病人自己的免疫細胞(T細胞),經基因改造後,令它懂得識別及殺 死癌細胞,但此技術步驟繁複及需時處理。
梁憲孫透露,為打破這局限,外國再有新研究,是利用別人的免疫細胞(NK細胞)殺死癌細胞, 毋須配對血型,也不會排斥,療效或較佳。該研究在外國已進入臨牀測試階段,相信不久將來可應 用於病人身上。他說:「明白好多血癌病人都比較年輕,他們會好沮喪、擔心,但其實現在有好多 治療效果都好好,好大機會徹底根治這個病,所以千祈不要輕易放棄。」
慈善工作不遺餘力
一直致力關注血液疾病病人的福祉,梁憲孫明白病人除了要克服對疾病的恐懼,也要承擔治療的經 濟壓力,他從九十年代開始,便積極成立不同慈善組織,照顧不同病人的需要。
先從一九九○年開始,促成本港首個華人骨髓資料庫—「香港骨髓捐贈基金」。梁憲孫稱,當年骨 髓移植局限於兄弟姊妹,病人難以尋找合適骨髓,故早有設立骨髓資料庫的念頭,希望為血病患者 尋找適合的無血緣骨髓。恰巧一九九一年,患有家族性噬紅細胞血病的「小哥頓」來港尋找合適骨 髓,加快了設立資料庫的步伐,當年一經呼籲,便有逾萬人響應。資料庫於○五年由紅十字會接 管,並有中港台合作聯網,協助全球華人血癌患者。截至二○二○年底,本港已有逾十四萬九千人登 記成為志願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更成功為一千一百九十六位本地及海外病人尋獲合適的造血幹細胞 作移植治療。
此外,二○○一年醫學界終出現治療血癌的標靶藥,惟天價藥費,病人難以承擔。為減輕病人經濟負 擔,梁憲孫與一班有心人創立了「香港血癌基金」,每年籌得以百萬元計的善款,除支援藥費外, 更資助檢查及研究等方面的費用,並推動政府引進新藥物,讓更多病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