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健康領域 │ 調節生活、盆底運動、手術 告別尿失禁
更新時間:16:38 2024-04-24
發佈時間:16:38 2024-04-24

尿失禁煩惱困擾不同年齡層的女性,不只尷尬,更可能影響患者身心與社交生活。其實尿滲問題是一種病徵,背後可以涉及不同因素。婦產科醫生提醒,最重要出現症狀時盡早接受診斷,以免走向不可逆轉地步。 

以為尿失禁是年老退化才有的問題?不一定。
四十歲的美慧最初發現尿滲時,以為只是偶然發生,並沒有理會。無奈這個情況越趨頻密,行得快、跳躍以至急步上落樓梯,小便就會溢出。為免尿滲弄濕衣物引起尷尬,她每天外出都使用衞生護墊,但有時尿滲量多,她要匆忙到洗手間更換護墊,甚至用上吸量較多的衞生巾,令其十分困擾。
美慧意識到尿滲或與膀胱異常有關,於是尋求醫生協助。主診醫生細心了解情況,得知她在分娩時曾遇困難,需要透過產鉗把胎兒拉出,懷疑因此造成盆底肌肉鬆弛,加上她產後沒有進行盆底肌肉運動,當腹部稍為有壓力,失禁問題便出現。這情況稱為應力性尿失禁。
醫生之後再安排一連串檢查及測試,評估其嚴重程度。醫生建議美慧先透過訓練盆底肌肉去改善,可惜經過半年努力,尿滲依然未有改善。主診醫生建議她接受手術改善尿失禁,惟她卻對「做手術」存在一絲憂慮。

尿失禁 分四類

膀胱主要用作儲存及排出尿液,富有彈性,當膀胱膨脹時,中樞神經會發出訊號至大腦傳遞尿意,膀胱肌肉會因而收縮並令尿管放鬆,連串動作相當協調,且能由我們自主控制。相反,像美慧這種尿液不由自主地從尿道流出,無法用意志去控制排尿,就可定義為尿失禁。
仁安醫院婦產專科顧問醫生陳婉媚指出,尿失禁是一種病徵,大致分為四類︰應力性尿失禁、急切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及持漏性尿失禁,各由不同原因導致,必須作出準確診斷,始能對症下藥。
「應力性失禁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整體個案四至六成,正常情況之下,做運動、跑跳,打噴嚏及咳嗽,甚或是追巴士時不會突然滲尿,若患者的盆底肌肉相對鬆弛,令尿道口控制能力減弱,當腹部壓力因以上動作而增加,盆底肌肉缺乏支撐,便會壓逼膀胱,令小便不由自主地滲出。」陳醫生說。
曾經懷孕、多次生育的婦女及體形肥胖人士,相對容易患上應力性尿失禁。當病情步向嚴重,失禁次數及流量增多,需要頻繁地更換尿片或衞生巾,患者同時會感到情緒困擾。
至於急切性尿失禁,顧名思義,患者會有突如其來的尿急感覺。陳醫生說,患者如廁後仍會感覺到急迫尿意,甚至急到解褲期間,膀胱已經收縮令小便漏出。這類個案常見於五十、六十歲以上人士,或與神經線過度敏感致膀胱不穩定有關。急切性尿失禁的成因眾多,例如尿道炎、陰道炎、膀胱炎及腎石等,故此必須找出病因,始能解決尿滲問題。
滿溢性尿失禁與持漏性尿失禁引起的尿滲情況,就顯得更嚴重。
陳醫生舉例,滿溢性尿失禁患者相對年長,她們可能連膀胱滿瀉也不自知,尿液沾濕衣物,致經常有尿餲味。她指出,這可能與尿道阻塞有關︰「舉例說,當子宮有頗大的肌瘤或腫瘤可能壓逼尿道出口,或是子宮下垂,阻塞尿道而不能排尿,而膀胱持續儲尿至滿便會溢出。另一個原是膀胱肌肉不懂收縮,無法排出小便,甚至有患者因肛門口下垂而壓着尿管而無法正常排尿。」
陳醫生曾遇過一名七十歲的婆婆患滿溢性尿失禁,情況相對複雜。她同時有盆底及子宮下垂問題,需要同時切除子宮及將盆底組織復位,方可解決排尿及漏尿問題。
而持漏性尿失禁個案較少,會有不停漏尿問題,較多出現於曾經接受大型盆底手術或在相關位置進行電療的患者。陳醫生解釋,部分患者或因尿道創傷而要修補輸尿管,假如癒合欠佳,有機會在附近生出瘻管,尿液可能經此通道不停漏出。

測尿流 量壓力

尿失禁正如陳醫生所言,種類多,成因更多,準確診斷非常重要。她指出,基本婦科檢查固然不少得,同時也要進行名為「骨盆底器官脫垂分期」(POP-Q)評估,例如要求患者躺在床上咳嗽,以了解當刻有否尿滲,從而判斷膀胱壓力及盆底肌肉有否下垂情況。不過,有些患者即使咳嗽,也未必滲出尿液,就會建議她們進行尿流動力測試(Urodynamic study)。
這個檢查主要用於評估患者的膀胱及尿道功能,屬輕微入侵性,毋須留院。檢查需要在患者的尿道放入導管至膀胱,繼而注入不同定量的水分,觀察膀胱去到哪個容量才有感覺,從而推定膀胱內的壓力。
陳醫生指出,尿流動力測試是相對全面的檢查,它能提供尿流速、膀胱的排尿能力及排尿後膀胱餘量等資訊,有助找出個別患者尿失禁的原因,以及盆底肌肉或尿道軟組織鬆弛的狀況。
除此之外,診斷亦要因應患者的臨床表徵而進行相應檢查,例如患者小便帶血,會安排進行膀胱超聲波檢查,以了解是否生有膀胱石或腫瘤。同時,必須回顧患者藥物紀錄,會否因服用利尿藥而令尿量增加。陳醫生強調,患者較小因單一成因而發病,大約三分一個案就屬於應力性加急切性因素,故此制訂治療方案時,要先處理最影響她們的尿失禁種類,紓減病徵。

懸吊術 減尿滲

以美慧的個案為例,主診醫生最初安排她接受保守治療,包括控制飲水份量、減少利尿飲品如茶或咖啡、管理排尿習慣如定時上廁所排尿,並且進行盆底肌肉訓練,以回復自我控制膀胱的能力。陳醫生指出,普遍患者接受三至六個月訓練後,六至七成個案的尿失禁問題有所改善。可惜,相關治療對美慧並未奏效,最終需要接受「無張力中段尿道懸吊手術」(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TVT),但她擔心手術具入侵性及會有併發症,一度對此感到猶豫。
陳醫生說,TVT手術採用微創形式進行,一般二、三十分鐘內已能完成,適用於經過保守治療半年,仍有尿滲而影響生活質素,並且不會再生育的女性患者。手術會在陰道前壁近尿道中段位置製造一個小切口,並在下腹(即恥骨上方兩邊各製造一個約一厘米小切口),繼而從陰道小切口,將由聚丙烯製成的纖維帶置入,懸吊在恥骨兩邊,術後翌日如能成功小便,便可出院。
手術其中一個關鍵,是將纖維帶懸吊得鬆緊得宜,陳醫生指由於患者需要接受全身或監察麻醉,未必可以告知當刻感覺,故此必須依靠醫生經驗,以及尿道動力學檢查提供的數據去掌握鬆緊程度,否則勒得太緊,反會造成小便困難。
美慧經過醫生解釋,明白手術長遠而言是好處多於壞處,決定盡早接受治療。陳醫生說︰「尿滲與盆底肌肉有非常密切關係,一旦發現問題,千萬不要疏於應對,否則太遲而導致膀胱滿溢,神經線過度受壓,可能連做手術後也無法正常排尿,不要等到情況太差才行動。」

尿失禁種類

類型 成因 症狀
應力性失禁 盆底肌肉鬆弛致尿道控制能力下降 腹部壓力增加時,壓逼膀胱下造成尿滲。
 
急切性失禁 膀胱肌肉過分敏感 一有尿意時無法控制而漏尿
 
滿溢性失禁 膀胱無法有效排尿,過度滿瀉而漏尿 沒有尿意時會有小便流出
持漏性失禁 因膀胱瘻管而導致持續性漏尿 尿液從瘻管持續流出
 

盆底肌肉訓練 VS 膀胱訓練

尿失禁的保守治療包括盆底肌肉訓練,目的是增強大小便控制能力,改善膀胱、子宮或腸下垂,紓緩尿失禁症狀。不過,針對急切性尿失禁,則需要訓練膀胱,才見成效。
仁安醫院婦產科專科顧問醫生陳婉媚醫生指出,這類尿失禁個案在手術前會先訓練膀胱肌肉,無效後才會考慮手術治療。主要教導患者如何控制膀胱,例如有尿意時,嘗試以其他活動如看書、聽音樂分散注意力,再快速收緊盆底肌肉去減退尿意,然後逐步遞增忍尿時間,例如初時忍五分鐘,之後增至十分鐘、三十分鐘等。她說,訓練會由專業的泌尿婦科專科護士負責,為女性患者提供適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