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劍影 │ 患上大腸癌點算好?
更新時間:12:00 2024-03-20
發佈時間:12:00 2024-03-20

一旦不幸罹患大腸癌,大家最擔心是如何治療及手術後的相關護理,例如是否需要終身使用造口等等。 現時有多種方法治療大腸癌,病情合適的甚至可用微創手術切除腫瘤。今期湯偉聰醫生訪問外科醫生甘明豪醫生,為大家解釋大腸癌治療的最新進展。

湯偉聰醫生(右)及甘明豪醫生(左)認為大腸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
湯偉聰醫生(右)及甘明豪醫生(左)認為大腸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

大腸癌年輕化趨勢

湯偉聰醫生問甘明豪醫生:「我發現近年香港大腸癌確診人數上升,患者年齡亦較年輕,甘醫生覺得有沒有這種情況?」
甘明豪醫生說:「近年確診大腸癌人數的確有上升,患者年齡亦比以往年輕。主要因為近年患者相對更早進行大腸癌的相關檢查,所以較容易發現早期大腸癌。其中一部分人因為近年比較注重健康,很早就開始進行大腸鏡檢查,因此相對容易發現病情;另外因為環境、生活習慣等影響,令都市人更容易患癌。」

日常飲食習慣進食過量高油分、後製食物容易增加大腸癌風險。
日常飲食習慣進食過量高油分、後製食物容易增加大腸癌風險。

驗大便隱血與大腸鏡檢查

湯醫生問:「有大腸癌病徵、有家族病史的人大多會被建議進行大腸癌篩試以及早發現患病,有哪些篩檢方法?」
甘醫生說:「大腸癌檢測主要有大便隱血檢測及大腸內視鏡檢查。大便隱血檢測是指如果大腸中有腫瘤引致出血,排出的大便會帶有血液,檢驗大便隱血是一種簡單、沒有入侵性的檢查,病人事前無須特別準備,是不錯的篩查方法;但這方法容易有假陽性及假陰性及不適合有病徵人士;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可以更全面檢查到大腸癌的相關風險,發現瘜肉等病變可以立即切除及化驗,是預防大腸癌之最有效方法。
因此我建議五十歲以上人士應盡早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如結果顯示大便中有隱血,則需盡快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處理大腸癌及相關病變。」

盡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可及早發現並處理腸癌。
盡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可及早發現並處理腸癌。

開放式手術VS微創手術

湯醫生說:「我為不少病人進行過大腸癌切除手術,以開放式手術為主,知道近年不少病人採用微創手術,兩者之間的差異大嗎?」
甘醫生說:「為病人進行開放式或微創手術,要視乎病人的病情而定,如果病人的腫瘤較細小、沒有擴散至其他器官,一般會建議進行微創手術。進行微創手術的病人康復進度會較理想,術後較快能進食及出院、傷口亦較小,故此病情適合的病人大多會建議進行微創手術。如病情已屬較後期、癌細胞或擴散至附近器官,就會建議病人進行開放式手術。其實兩種手術切除大腸的長度、以及手術的大型程度其實是一樣的;至於術後的痊癒率,復發率同樣相約,無法一概而論哪種手術更好,需視乎病人腫瘤大小及癌細胞擴散程度決定採用哪種手術,對病人做好最大的保護。」

進行微創手術的病人康復進度更好,可以更快恢復飲食。
進行微創手術的病人康復進度更好,可以更快恢復飲食。

手術後誰需要造口?

湯醫生問:「對大腸癌病人來說,最怕是手術後需要造一個造口供排泄,其實在甚麼情況下才需要為病人開一個造口?」
甘醫生說:「大部分直腸癌以外的大腸癌病人,大多時候都不需要在術後製造造口。但一些面對急症如腸塞、大腸大量流血的病人,在進行手術時大腸未能清除乾淨及重新接駁;或病人年齡較大,駁腸可能有風險的病人,就可能要為他們製造一個造口排泄。造口分為暫時性及永久性質,部分直腸癌患者,完成手術後駁口位置接近肛門口,或曾進行電療、化療而令病人有較高排泄物滲漏風險,都會在右腹開一個分流造口,這類暫時性造口大多數使用三至四個月,如果無需進行術後化療,在進行多一次大腸內視鏡確保駁口完整、沒有收窄,造口就可以關閉;而如果病人病情嚴重,有罕見綜合症等原因而無法接駁、或大腸結構在手術後無法與肛門接駁,就需要製造永久性造口。」

病人手術後有機會要建造造口排便。
病人手術後有機會要建造造口排便。

預防勝於治療

湯醫生問:「腸癌的治癒率有多高?容易預防嗎?」
甘醫生說:「如果病人腫瘤較小,未有淋巴擴散,屬於第一期或二期癌症的話,病人治癒率可達八、九成以上;即使癌細胞已經擴散的第三期癌症,亦有七至八成痊癒率,因此雖然大腸癌算是普遍癌症,只要及早發現亦有很高機會痊癒。但即使如此,預防大腸癌病變亦非常重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要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癌並進行治療可以有更高痊癒率;另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吸煙、少食油脂、紅肉、多進食纖維等健康飲食都是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以腸癌來說,預防比起演變成癌症後的治療有用,所以當我為病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有瘜肉等大腸癌的徵兆,都會多加提醒他們要注意,以免演變成大腸癌。」

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有助預防大腸癌。
保持健康飲食習慣有助預防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