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時間:16:39 2025-06-30

全球氣候暖化導致酷熱天氣日子增加。二○二五年四月十五日,香港天文台總部錄得當日最高氣溫33.0℃,打破有記錄以來最早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紀錄。炎炎夏日的高溫天氣下,市民應慎防「熱到病」!
人在酷熱環境或劇烈運動時體溫上升,身體機能會自動調節來降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可是,當溫度過高,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一系列因身體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病症。這些疾病從輕微的熱痙攣、熱暈厥,到嚴重的熱衰竭及可能致命的熱中暑。了解其特徵、風險因素和處理方法對預防和應對至關重要。
熱痙攣,見於劇烈運動後大量出汗,因電解質(如鈉、氯)流失,導致肌肉疼痛性抽筋,可持續一至三分鐘。患者的體溫通常正常,只要及時補充電解質飲料、輕柔拉伸和按摩肌肉,經處理後通常情況能得到顯著改善。
熱暈厥,人體因高溫下皮膚血管擴張,血液積聚於皮膚和下肢,導致腦部血流不足而短暫暈厥、脈搏減弱,較常見於突然站立時。患者的體溫通常正常,當適當休息和補充水分後,一般情況下能迅速恢復。
熱中暑恐致命
熱衰竭,因體液流失導致,症狀包括大量出汗、非常口渴、疲倦、四肢乏力、虛弱、頭痛、噁心、頭暈或短暫神智不清、皮膚濕冷、面色蒼白、肌肉疼痛、低血壓等。患者的體溫可能正常或輕微升高,無中樞神經症狀。即時處理的最佳方法,是盡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採用冷敷使頭部降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熱中暑,是最嚴重的熱疾病,患者核心體溫達到攝氏四十度或以上,伴隨中樞神經功能異常,如混亂、全身痙攣、昏迷等。臨床表現包括,皮膚發熱(可能無汗)、低血壓、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要注意,無汗是熱中暑的晚期表現,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急救時需立即用冷水浸泡等積極降溫並支持器官功能。
近月,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重建地盤,一名男工人在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期間工作時懷疑熱中暑,昏迷送院後不治。意外憾事,令人再次關注烈日當空下長時間進行戶外工作人士的職業安全。
長時間戶外工作要留神
除了地盤工人,不少長時間在戶外或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工友,如清潔員、推銷員等,也是熱中暑的高危一族。在炎熱天氣下進行勞動工作,容易令工友的體溫快速上升。如工作地點受太陽直接照射、空氣不流通或太近翳熱的地方(例如馬路邊)等,亦容易令工友感到不適。
勞工處已基於天文台發布的香港暑熱指數數值及「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制定工作暑熱警告,分為黃色、紅色和黑色工作暑熱警告,協助僱主僱員更容易掌握在戶外或沒有設置空調系統的室內環境工作的熱壓力水平。
當勞工處發出工作暑熱警告時,僱主須在警告生效期間參照《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提供的準則和建議,根據其工作勞動量和熱壓力風險因素,為僱員作出評估,並在合理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按不同級別的工作暑熱警告,每小時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以減低僱員中暑的風險。僱員亦須遵照指示按時休息,如工作期間出現熱疾病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口渴、噁心,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和飲水,並通知僱主/管方作出適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