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幾十年,香港這個經濟城市的體育事業,從來未被人看好過。但隨着政府的長期謀劃和市民的積極參與,近年喜見有開花結果的跡象,不但在「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這三個政策目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國際競技場上也屢屢奪得與我們人口規模不相稱的佳績。今年香港首次參與主辦全國運動會,到目前為止十分稱職,粵、港、澳合辦的模式似乎也似乎行得通,於是最近開始有人建議香港以類似的模式申請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香港能否申奧屬見仁見智。圖為全運會高爾夫球賽。
香港其實也有申辦國際性綜合運動會的經驗。在回歸後不久的一九九九特區政府曾和港協暨奧委會申辦二○○六年舉行的亞洲運動會,記得當時由時任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領軍,初時是滿有信心的,還創作了個宣傳口號「香港一定得」,結果主辦權由多哈奪得。當時很少香港人知道多哈在哪裏,但這個城市竟大比數贏了香港,有人便覺得甚為丟臉,揶揄是「香港一定耷」。
十年之後香港總算有機會小試牛刀,主辦過一次區域性綜合運動會,就是二○○九年的東亞運動會。那是個規模很小的運動會,只有九個國家/地區參加,香港取得主辦權,大概是因為競逐的城市根本不多。東亞運畢竟是個累積經驗的好機會,而且那次香港足球隊憑着主場之利,竟然「熱血」奪金,全城為之沸騰。雖然這個成績不被國際足協承認,但相信那是他們能夠打敗日本和韓國這兩個亞洲足球強國的一千○一次。那次奪金,激發起各界要求政府加強扶持香港的足球運動。我那時候剛到民政事務局工作,也有聯同香港足協推出過一個旨在振興足球的「鳳凰計劃」,可惜之後的發展並未盡如人意,香港今天的足球事業仍然步履蹣跚。
經過二○○八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的馬術賽、和二○○九的東亞運後,政府在二○一○年又心雄地準備申辦二○二三年的亞運會。當時香港經濟情況不壞,政府財政也健康,估計三四十億的支出不難負擔。大型體育活動有一定經濟效益、有助提高香港在亞洲的聲望、對本地的體育發展也有催化作用,尤其可以加快各項體育設施的興建。政府剛拍板在啟德建綜合體育園的計劃,若申辦成功,將可確保體育園於二○一九落成,申辦失敗可說是體育園計劃磋砣了五六年的其中一個因素。
記得當時民政局成立了個「申辦亞運專責小組」,由陳積志(現任行政事務申訴專員)當組長。政府跟各個政黨測試「水溫」後,認為有一定成數,但諮詢文件出街後市民的反應卻並不熱烈。
回看這些掌故,今天又是另一個局面了。香港應否申辦奧運,當然見仁見智。我只覺得如果是聯同廣東和澳門一起主辦的話,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