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顆島之內最閃亮的新星,儘管興建過程充滿挑戰,但滿足感蓋過所有辛酸。
今個月FMI陸陸續續有新樓落成,開心之餘亦有點感慨,因為由買地到起樓過程中,很多時會遇到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問題。比如我們在道頓堀的樓盤,原本位置是一個停車場,我當初實地視察時,一看便覺得附近環境很吸引,於是找來相熟的建築商負責設計。好笑的是,事後建築商在飯局時飲大兩杯爆料,說原本以為我一定不會買,所以給我一個非常大膽,甚至稱得上是天馬行空的建築圖則,就是在一幅可能不到八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建一座樓高十四層的大廈。要知道,在大阪起十四層高的大廈是極大挑戰,所以造價亦是非一般,建築商想不到我會拍板,更萬萬想不到我竟然找到一位香港買家!
於是挑戰正式開始,當大阪政府收到我們的建築申請時有不少疑慮,但圖則由日本一級建築師設計,一切又合乎法規,根本找不到拒絕的理由,我們與當地政府搓波搓了不知多少個回合才獲發批文。坦白說,其實要政府開綠燈很簡單,減少兩層便立即通過,但十四層正是這座樓的特色,所以我不肯退讓,唯有答應政府加固地基,那怕超出預算,貼錢我也堅持要做。
到取得建築許可後又遇另一問題,由於地盤太狹窄,我們不能按常理由外至內興建,而是要由內至外開始,而且更大的挑戰是地盤旁邊有另一座四、五層的建築,對方業主又不肯開方便之門,結果我們要從側面跨越兩座樓將建築材料吊入地盤。
這項難度極高的工程引起大阪建築業關注,建築商說有位朋友每次經過地盤都會留意興建進度,由第一層開始慢慢數到第十層,誰不知有天一數之下竟然只得六層,他以為自己酒後眼花,怎麼會越起越矮?原來日本對高樓大廈非常嚴格,起到十樓以上,只要被發現有0.1毫米偏差都不能過關,因為每層差一點點,上到十四層就會變成很大偏差,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唯一方法是拆卸再起。
經過重重波折,到交樓時真是百感交集。這座樓的買家是我一位好朋友,縱使興建過程千辛萬苦,但我從沒想過賺大錢,現時樓盤落成,滿足感絕對超過一百分。如果我當初肯妥協,與買家朋友商量減少兩層,我相信他會願意,但我偏偏不肯,我不想辜負買家對我的信任,而且我不但要向買家交代,也要向自己交代,我經常路過道頓堀的戎橋,我有時站在橋上想,十四層大樓有多高?站在十四樓可以看多遠?直至上星期,我終於有機會站在十四樓的陽台親身見證。
作為發展商,賺錢固然重要,但有時承諾更重要。我非常喜歡孫儷主演的電視劇《蠻好的人生》,因為當中說出了我的心聲,做生意先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回報自然陸續有來。答應客人做的事,不能馬馬虎虎或隨便妥協,只要堅持用心去做,必然得到客戶支持,大家有了互信,再大的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