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勝防│楊立門

互聯網、AI、金融科技近年飛速發展,現代人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紅利的同時,又感到自己的財產、私隱和生活是前所未有地脆弱和不穩。現在隔三差五便有企業的電腦被駭,客戶的個人資料被盜取,甚至有政府部門不慎或被駭而洩漏市民的個人資料,累得私隱專員辦事處的人員疲於奔命地應對。我們享受網絡為日常生活帶來無比的便利和極速資訊,在社交平台上放肆地八掛,同時上載自己的動向和意見去刷存在感。這等如把私隱自願公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以利用它,從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對你行騙。

網騙氾濫,警方防騙宣傳大使出盡法寶提醒大家小心。

網絡騙案越發猖獗,已去到無日無之的地步。根據警方公布的數字,騙案宗數在二○二二和二○二三連續兩年上升超過四成,每年被騙的款項接近一百億。在當局加強執法和宣傳後,去年(二○二四)詐騙案仍有四萬四千宗(升幅一成二),佔整體罪案接近一半,是個不可接受的數字。而詐騙案中,有超過六成是電騙。可以想像,我們接收的每個電話、電郵或手機訊息,都可能是來騙你的。

我十多年前已開始用網上理財服務,因為活到我這把年紀的人,難免開立了一大堆帳戶去分別打理儲蓄、投資、外幣、基金、股票、保險、年金等,數不勝數,非用電子方式處理不行。現在我已很難想像每次轉帳和付費時要到銀行排隊了。所以雖知道駭客神通廣大(聽說沒有破解不了的密碼),但也只好繼續用了。這些年也的確未出過任何問題,只是最近用銀行的PayMe支付系統後,一位朋友來電說在他的網頁上竟然可以看到我最近的全部支付紀錄!這教我十分驚訝,事後才發現可能是我按錯了一個有關私隱的鍵所致。所以網上理財雖然總體可靠,還須格外留神才好。

社交網絡上的釣魚電郵或訊息真的十分氾濫,電信公司、平台管理人和政府部門的防騙機制其實已做得不錯,我雖沒中過招,但絕對理解為何有人會中招。最教我不解的是為何今時今日,一些利用感情來騙錢的人仍可以得手,有人竟然笨到把錢轉帳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人。這可能涉及一些複雜的心理問題︱網上的情人有時比真人更吸引或值得信任,是因為你可以憑想像去填滿你對他(或她)最理想的一幅圖像,和你的對答亦從來不會令你失望,所以有難時你會寄予同情,繼而用真金白銀去營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受騙的人往往不是無知愚昧之輩,當中更不乏高學歷或身居要職的專業人士。這類人對自己的學識和判斷能力會有過分的自信,一開始便排除了自己竟成為騙徒目標的可能性,反而更易受騙。我認識一位銀行界的中高層朋友便中了招,事後懊悔、憤怒加自責,差點患上抑鬱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