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月初一個不太悶熱的周末,去中環海濱看了一場馬戲(Kooza)。那是一個叫「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的地方,面積約有三、四公頃,是維多利亞港核心地帶一個難得的露天活動場地。最近流行「超前部署」一詞,其實政府土地規劃,包括中環海濱的各幅用地,全都屬於一種超前部署,一個分區計劃大綱圖上每一個地段的性質、規範和可容許的用途,動輒要在十多年前已要決定下來,好讓各項相關的基建項目展開,地產及其他業界也可作出有關的商業部署。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應該好好利用。
中環海濱的大綱圖十多年前已通過,各項公共和商業項目漸次開展和落成,但市民總覺得一切都可以快些。天星小輪碼頭搬遷了多少年了,那條行人天橋已「臨時」了十多年,天星小輪鐘樓的重置方案要待到明年底才有詳細設計。與此同時,郵政總局一直還是紋絲不動,仍未有聽聞將搬到哪裏。恒基當年以天價投得的三號商業地王,遇上了疫情和地產低潮,聽說租務前景並不樂觀。不過據了解該項目十分忠於規劃的意圖,連接IFC和新中環碼頭的將會是一條長達四百米、面積十三萬平方呎的綠化公眾休憩空間,像一道橋拉近了舊中環區和海濱的距離。這新「橋」落成後,那道臨時的該可拆掉了吧?
其他中環海濱用地的進展也同樣緩慢。已經在四號用地運行了超過十年的摩天輪,原來也只是個臨時用途。不過作為一個受人歡迎的遊樂設施(包括旁邊的旋轉木馬),它也符合了「與海濱有關的商業及零售發展」的規劃用途。各地不少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摩天輪,雖不是甚麼創新意念,但反正受遊客歡迎(目測在假日都大排長龍),佔地也不到兩公頃,在可見的未來讓它營運下去應不是壞事。隨着時間過去,摩天輪其實已漸漸成了港島天際線和維港夜景的一部分,若要拆下它,恐怕會有人覺得若有所失,旅遊業或許亦反對。
至於剛演完馬戲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它坐落第七號用地,規劃用途是「海濱長廊、都市公園和都市綠洲的混合概念」,看來作為表演場地並不太符合,所以據知它仍是個臨時用途,由一家政府外判機構營運。這用地有地利之便,近年用來成功舉辦過不少大型活動,包括流行音樂會、電動方程式賽車、美酒佳餚節,和最近的大型馬戲。我認為現在的海濱長廊已有一定規模,就是廊上欠缺一些休閒和飲食設施,這個活動空間大可保留,永久性作大型娛樂活動之用。來自加拿大的Cirque du Soleil這次很好地利用了這片地,政府及有關機構應邀請一些內地有規模的馬戲團來表演,我相信水平一樣高,票價也可能親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