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難救│楊立門

爸爸在周末帶着我們一家大小上茶樓飲茶,是當年香港中產階級的一大消閒活動,也是個永不磨滅的兒時回憶。我們家住港島,最常去的酒樓是灣仔的英京、六國和中國,中環的話就是大會堂、大金龍或月宮。記得皇后大道中萬年大廈還有一家京華酒樓,但檔次是我們去不起的那種。俱往矣,今天這些酒樓不但已在時代中湮沒,連中式酒樓這類餐飲模式都快要絕種了。

點心車彰顯本土特色。

大型和老字號的酒樓停業的消息時有所聞,也不是始於最近了。隨着港人北上消費越來越熾熱,結婚也不一定在酒樓大排筵席,而且還有很多酒店或其他婚宴場地可供選擇,不一定在傳統老氣的酒樓宴客。其他晚市客群方面,街坊或社團仍會選擇中式酒樓,但這類酒席消費一般較低;而隨着ESG概念抬頭,各類企業的各種酬酢活動和員工聯誼也減少了。

香港的生育率差不多全球最低,核心家庭的規模隨之而縮小,我們那一代人一家大小動輒六、七人,再加祖父母便不止此數,飲茶或晚飯很自然要到有大枱的中式酒樓,今天一家只三四口便沒有這需要了。其實大酒樓結業的同時,不少小型飯店食肆應運而生,連一些「茶記」也做出不錯的晚飯小菜,一般家庭式晚飯或朋友聚餐也不必上大酒樓,價錢還更實惠。有報道說小型的點心店已有一百三十家,吃點心也不用上酒樓了。另外一個不能逆轉的改變是,上一代人的飲食習慣十分單一,中菜之外的選擇不多而且昂貴,但今天飲食國際化的程度已極高。根據統計處的數字,今年第一季與去年同期比較,中式餐館的總收益以價值計下跌了百分之六點五。

前景也不是完全灰暗。現在行業已進入整固期的高峰,汰弱留強之下,「內捲」的情況將會有所改善,喜宴和大型中式酒席始終需要場地,分別在於,接這類生意的酒樓以後可能每區只剩下一兩家。其餘的必須是規模較小、走較精緻高檔的路線才行。香港的中菜必須強調外省甚至廣東省所沒有的特色,吃老本也無妨。例如港式茶餐廳近年實現了大翻身,港式奶茶蛋撻風行全國,加上各式港式燒味,都是內地遊客來港必吃的。一些新式茶記改掉了以往髒亂侷促、服務不佳的形象,現在恒常地大排人龍。

此外,港式點心比對廣東其他地方的出品仍然有優勢,而點心車或手捧式兜售的傳統必須復辟才能彰顯本土特色。蓮香居逆市在尖沙咀開通宵營業的新店,勇氣可嘉,我去過吃晚飯,喜見有點心車,而且味道和性價比還不錯,晚上十時過後還有新客來臨,目測不少是內地客或夜蒲人士。衷心希望這類新店能越做越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