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萊坊的日子 | 李丹翔

我在萊坊有不少回憶,新舊打卡相見證了我和舊公司二十五年來的轉變。

上月返新加坡,有一個很特別的活動,就是舊公司新加坡萊坊(Knight Frank)與FMI Japan,首次合作賣我們的大阪樓,身為Knight Franker當然要先行一轉,原來我不知不覺間已離開了十五年,重踏舊公司,回憶一下子湧回來。其實萊坊一直有意進軍日本市場,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樓盤,而我為甚麼選擇萊坊呢?一來我在新加坡萊坊工作十年,有份情意結;二來我欣賞萊坊的師弟師妹有眼光、有立場、有遠見,認為坊間的翻新日本樓問題多多,拒絕與這類代理公司合作,避免有損公司的金漆招牌,不像某些國際公司為求賺錢,寧願自降身價。

坦白說有其他公司都聯絡過我想代理FMI的樓盤,結果被我拒絕。我宗旨是寧缺勿濫,對合作夥伴毫不揀擇的不用找我,我向來十分珍惜公司的名譽地位,如果你隨意拈花惹草,我跟你合作豈非貶低我自己?我絕不是說句「來都來了」就豁出去的人。

雖然我對萊坊有感情,但生意還生意,我們商談合作條件很均真。萊坊認為FMI賣盤實在太快,所以安排比我們自家的展銷會早一天開賣,而我亦特別抽空上萊坊公司緬懷一下。實不相瞞,本人在大學時期已立定決心要加入萊坊工作,我還記得二十五年前第一次面試時,接待處職員是一對可愛的孖生姊妹。闊別多年,很多東西都改變了,但感覺依然熟悉,尤其牆上的萊坊標誌,吸引我第一時間去打卡,事關本人十多廿年前也曾在萊坊標誌旁邊影相,如今標誌和人面都變了,我將新舊兩張相片合併放上社交平台,吸了不少Like,也證明我曾經年輕過!

我一直以「Knight Franker」這個身份為榮,回到舊地,看到現已榮升高層的昔日同僚,還有關於舊老闆的相片、文章,感受頗多。老實說,今次重返「少林」,有種衣錦還鄉的感覺,不論新舊同事都認識我,逐一跟我打招呼,原來我在他們心目中是傳奇人物,想當年本人算是風頭躉,是萊坊最年輕的總監,離開後再殺出一條創業路,不但自己開公司,還變成發展商,想到這十多年來默默耕耘,總算為自己和公司累積了名聲和專業形象。

開創自己生意,過程有血有汗,期間有很多捷徑可以行,例如賣舊樓、收購土地轉手、翻新二手樓等等。但我通通拒絕,一直堅持買地起新樓,甚至建立一個完整的行業生態系統,由賣樓、家具配置、民宿管理,到清潔都包辦。我敢說,少一點熱血都做不來。我見過不少這個行業的人,結果都做不長久,因為他們想走捷徑、賺快錢。其實任何行業,不論做明星、運動員,還是搞創科,都需要堅持和毅力才會做得好。今年是我入行第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來我只做地產,而且心中仍然有團火,未來也繼續一心一意做好每個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