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屆DSE中學文憑試出現破紀錄的十六名狀元,當中有十人、即逾三分二已決定或考慮修讀醫科。
今屆DSE中學文憑試出現破紀錄的十六名狀元,當中更包括十位取得七科5**的「超級狀元」和一位藉自修取得八科5**的「終極狀元」,成績驕人,可喜可賀。部分傳媒、市民、尤其家長,都關心狀元們的升學選擇,當中有十人、即逾三分二已決定或考慮修讀醫科。對於某高官日前為DSE考生打氣時,提到期待有一天會有狀元表示希望成為大廚,則暫時仍無人想得如此「超前」。
本刊在三年前DSE放榜後講過,當年八位狀元有多達六人選擇讀醫,無一修讀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科技相關學科,反映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嚴重,在供求失衡下,行醫收入穩定豐厚,成為不少DSE狀元及其家長的首選。過去三年政府已推動了多項改革,包括要求現有兩間醫學院增加學額、放寬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至籌備在北部都會區建設第三間醫學院及相連的教學型醫院。但有關措施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見到成效,預計最少在未來十年內,兩間大學的醫科學額將繼續成為考生爭崩頭的「神科」。
令人欣喜的是,其餘三分一狀元的選擇頗為多元化和新穎,包括創新科技、環保科學、經濟學,以至立志成為獸醫,反而不見金融、商管或法律系等傳統熱門科目,某程度印證了香港經濟及全球發展都正在加速轉型。尤其是因應人工智能AI的爆炸性發展和應用,對學生與家長的選擇,以至大學決定開辦哪一類課程,都造成了一定影響。
AI可為市民生活和企業營運帶來許多便利,提升工作效率和整體生產力,但同時亦可能會取代部分人力需求及人對人的業務模式,導致某些職位、工種,以至整個行業被淘汰。曾經頗為吃香的翻譯職業已幾乎消失。律師、會計等較多文字及數字分析工作的行業,許多工序已逐漸被AI取締,中低層職位大幅減少,只餘下法律上必須由真人簽名作實的高層專業職位。甚至連初級的醫療斷診、分析及護理工作,也逐步可由AI與醫學機械人代勞。
修讀電腦工程學科是否好選擇呢?但現實是有越來越多電腦編程工作已由AI取代,做得又平又快又好,不會像人類般出錯或不時要求加薪或放假。有越來越多知識及技能未能與時並進、難以跟AI競爭的現職資訊科技從業員面臨失業,相關畢業生的前景也是朝不保夕。大學的創科、AI相關課程近年如雨後春筍,但有部分只是在舊有課程夾硬加上一些AI元素,以至純粹換一個名稱來增加吸引力。
面對經濟轉型與AI挑戰,不單止相關行業、企業,一眾DSE考生及其家長,各間大學、甚至中小學,都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改革教學內容與模式。不需要人人都讀AI,但有必要人人都識一點AI。有大學就已規定學生必須修讀基本的AI應用及倫理課程,將來中小學除了中、英、數之外,是否也應將AI列作必修主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