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與大學先行 提速北都發展

政府破格一口氣批出十塊土地予港鐵作為補貼,讓港鐵可作為資產以協助對外融資或自行發展套現,加速北都發展。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對於特區的長遠經濟、產業、創科、住屋,以至促進深港合作和大灣區融合,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香港對外面臨美國的政治打壓和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對內則面對政府財赤、樓市下滑、高息環境,以及因市民與旅客消費模式轉變而引發的結業潮,不明朗因素甚多。故此,即使中央領導人已多次明示香港要加快發展北都,包括要求商界採取實質行動支持,公私營部門在短中期內均缺乏足夠資金,加大對北都的基建、土地開發和產業投資。即將啟用的河套創科園香港園區,招租情況據聞並不理想。三個「片區開發」項目的市場反應亦僅屬一般,若強行倉促推出,隨時會流標收場。

窮則變,變則通。面對經濟及樓市逆境,各界都必須更加積極變革,做到像李家超特首早前拍攝的短片,如蝴蝶般破繭而出,展翅高飛。政府上周公布與港鐵簽訂的「北環綫」(第一部分)項目協議,便體現了這種破局思維。

面對財赤和市場信心不足,政府不單未有放慢「北環綫」的興建時間表,或像過往般將主線、支線,以至不同的車站「斬件」,分階段進行融資及建設,而是決定將主線與支線合而為一,並同步加速推進;目標是在二○三四年全線開通,比支線原定的開通日期還早了兩年至四年;希望套用內地開發新區時常用的「基建先行」及「通路則財路」策略,借助鐵路的提早落實,推動沿線地區的產業和住宅發展,繼而帶動海內外的私人資金投入。

庫房缺錢,息口高昂,港鐵乃在商言商的上市公司,加快推展「北環綫」的資金從何而來呢?答案是以土地代錢作為資助。港鐵的物業加鐵路發展模式,或俗稱的「以地養鐵」,本身並非甚麼新事物。但今次政府一口氣批出多達十塊土地予港鐵作為補貼,規模之大與數量之多,則很可能是前所未見。反正在新鐵路計劃遲遲未能落實之下,有關土地因交通問題本身並不太值錢,現時急推市場拍賣,一般發展商也不會有能力或興趣投標。但撥歸港鐵作為資產以協助對外融資、用作自行發展套現,以至配合車站的建設打包招標,價值則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招有助加快整體北都建設的,是優先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的發展。除了因為香港的教育產業本身已具備多項成熟條件,包括有五間大學全球排名前百,背靠祖國與聯通國際的優勢,還有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趕客」行為等;另一重要因素,是本港多間大學都坐擁可觀的資金和資產(視乎不同計算方法,總額高達數百億以至上千億港元),再加上大學收入穩定且持續增長中,借貸比起一般私人以至公營機構容易。

近日科大斥資數億元,買入金鐘商廈全層物業作教學之用,便是最佳例證。是否可以政府出地、大學出建造費的模式建設大學城呢?大學城發展得好,海內外頂尖人才匯聚北都,區內的創科產業以至住宅發展也自然不會差,政府應以新思維多加考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