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香港學生人數在十年間下跌了近百分之十一,但同期中小學及幼稚園學校總數,卻反而微升百分之三至有二千一百七十八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本周三發表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有別於之前十多年,傳媒、市民及社會各界都會在預算案公布前夕,猜測政府又會推出甚麼派糖、派錢或紓解民困措施。今年大家明白,在庫房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赤之下,來年度預算案將以削支瘦身作為主調,差別是削得有多狠、多深,以及會針對哪些政策範疇和部門來開刀。
政府財赤嚴重,經濟差和樓市跌只是導火線,更深層原因是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和教育三大經常開支增長過急。當中醫療及社福開支上升,某程度還可歸咎於人口老化,但教育開支持續增加,則令市民感到疑惑。
受到港人「少子化」及早幾年的移民潮、海外升學潮影響,香港的整體學生人數正逐年下降。二○二三年全港中小學加幼稚園合共只有約七十九萬名學生,較十年前減少逾十萬人,令不少學校出現收生不足問題。但同期的中小學加幼稚園學校總數,卻反而微升百分之三至有二千一百七十八間。平均每間學校只有約三百六十名學生,除開每級僅得約六十人,即是只開到兩班,對學生的群體學習和社交生活,以至師資、校舍等資源的有效運用皆絕非好事。
雪上加霜的是,上屆政府在二○一九至二○二○年間,懷疑因修例風波而引發的政治和青年問題,接連推出了多項相當大手筆的措施,增加對學生、學校的資助和提升教師們的薪酬待遇。在學生減、學校不減、每間學校的開支更反增之下,政府的教育經常開支在過去十年累績升幅高達百分之四十八,以平均每位學生計的單位成本,升幅更接近五成四。
當中包括向全港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每人每年派發二千五百元現金津貼。該項津貼在二○一九年首次推出,原屬一次性的紓困措施,但落實不夠一年,未有做過任何評估或檢討,政府便決定將其恒常化,原因當然與當年的政治形勢有關。該項津貼每年開支總額達二十億元,相較政府近年因財赤而要求各個部門每年削減百分之一經常開支,所有部門加起來亦僅節省到三十九億元,明顯不成正比。
更重要的是,該二千五百元學生津貼是無審查、無差別地發放,超級富豪或「高才通」子女亦有份。而且津貼是直接發給家長,不經學校亦無附帶條件,家長收錢後是否用於子女身上,還是挪用作賭波買馬,外界不得而知,即使知了亦不構成違規。即使財政並不嚴重,政府也應檢討,甚至考慮取消有關津貼,將資源更精準地用於支援基層學生或其他更逼切的用途。
此外,政府現時以不同名義或方式,用於資助學校、支援學生、鼓勵進修或支持學術研究的計劃和基金,大大話話有多達二三十項,是否有部分經已過時失效或存在重疊浪費,可以加以打通整合呢?相信教育領域的削支瘦身空間,遠比涉及長者、病人或其他弱勢社群的服務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