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的行事作風比他幾位前任較為高調,亦喜歡公開發表講話,時有對香港各方面的難點問題提供意見和方針。他最近高調邀請香港的主要商界代表,連同一眾特區政府高官在深圳座談,主旋律除了是充分肯定商界在香港經濟發展扮演「主力軍」角色外,還首次表示商界和企業不應只顧在商言商,爭名逐利,而要在商念公,商業行為要考慮香港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之後特首提供了他的解讀,補充說關鍵在於企業家有多愛此地,以及認為要貢獻多少;行為僅是基於商業原則,還是想表示對香港的愛。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呼籲商界要在商念公。
這說法已很靠近中央政府幾年前倡議、並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的「共富」概念。之後中央政府對一些過度膨脹的超大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的整改,在國內的經濟引起了極大震動,力度是否過猛,今天還是莫衷一是。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這種手段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未必行得通。商業行為的理念是,利益最大化的生意只要不犯法,都可以做,不能說對社會沒裨益,因為財富有「涓滴」作用,經濟增長最後也是利民。
在此背景下,夏主任說香港企業「一招鮮,吃遍天」有點耐人尋味。香港商界向來以轉數快、靈巧見稱,說他們來來去去只懂耍一招,有點不公,也與事實不符。夏主任應該是在說香港商界太精明了,走遍天下,哪裏有「錢途」資金便往哪裏跑,放棄在港投資,無視本地消費疲弱,百業蕭條,此為之「一招鮮」。
也許有人覺得中央大員開腔呼籲港商「範式轉移」,在商業計算內加入愛港元素,是有違香港賴以成功的自由經濟原則。但此時此刻,國際形勢險惡,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充滿敵意,美國新政府也篤定對中國經濟加辣,期望甚至要求香港的大企業有新的愛港思維,是國家應有之義。其實經濟的運行離不開一個「信」字,股市、樓市、金融皆如是,若自己也沒信心,不在這裏投資建設,憑啥叫別人來投資?中央也自顧不暇,不能再動輒伸出援手。
此外,夏主任自從月前說了香港要「無處不旅遊」後,再一次對香港的旅遊發展發表意見,可見他對特區政府這方面的表現實在不耐煩了。不過他也沒有給出較具體的建議,只是說要「業態升級」,善用海岸線和島嶼,發展文化、康養和郵輪旅遊等。其實這些特區政府都已經在籌劃當中,只是成果不是說有便有。我認為在某些個別施政範疇上,中央政府若不能提供具體、讓人一點即明的說法,還是應該把這種訓勉自己人的話,關起門來說更好。無論主事官員如何不濟,公開批評可能會削弱特區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管治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