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萌」的產業 │ 楊立門

居港已多年的兩隻熊貓老來得子誕下雙胞胎,為經濟環境低迷的香港帶來一點沖喜,也可說是個大大的吉兆。中央新贈送的兩隻熊貓也快將到港,香港將同時有六隻熊貓,有望成為內地以外熊貓數量最多的城市。有見及此,一些議員和論者便促請政府發展「熊貓經濟」,但他們給不出更具體的策略性建議。除了可以大大刺激洋公園的進場人數,和連帶的產品銷售外,我們暫時還看不見如何利用熊貓來為香港經濟打造一個新增長點。

熊貓家姐(圖)和細佬天天在官方IG賣萌。

熊貓之所以逗人喜愛,是因為牠是動物界中最「萌」的物種之一。有人類學家指出,一些頭圓眼大、手短腳短、身材渾圖和胖嘟嘟的動物,對人類往往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原因是牠們很像人類的嬰幼兒,最能召喚起人類的憐愛和照顧之心,幼兒也因此而得以生存。這種「愛欲」和「性慾」都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原始的、不可理喻衝動,分別在於後者限於青春期之後才有,而且(一般而言)會隨着年齡消減;但前者則沒有年齡和性別界限,因為更純潔而全無禁忌,不用掩飾。因此,「萌」和「性」從來都是不過時的商品,永遠有其捧場客,也催生了無數產業。

所以,推行「熊貓產業」不是命題錯誤,而是過度狹窄了,應該提倡「賣萌產業」更有意思。我們都是被這類產業圍繞中成長的,如小熊小狗毛公仔、大眼圓臉的洋娃娃、小黃鴨,和卡通片裏的米奇、小矮人等,以萌物為中心的IP(知識產權),產生的經濟效益大得不可估量。把「萌」概念市場化最成功的國家應數日本,其實日本也是首先用「萌」這個字用來形容可愛和cute,廣東話稱為「得意」的人物或動物,這稱謂只是最近十多年才在國內開始流行。我們打從兒時已迷上無數日本卡通人物如Q太郎、小飛俠,而多拉A夢和Hello Kitty產品到今天仍在熱賣。最近的巨型小黃鴨和多拉A夢展覽空前成功,帶來可觀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收益,便是一例。

萌產業另一大支柱,就是與寵物有關的龐大產業群,包括寵物用品、美容護理、食品、獸醫、寵物酒店甚至殯葬等。由於新一代的人寧願養寵物也不生孩子,這些行業的增長率十分強勁,萛是一個朝陽產業。試想年輕夫婦省下養一名孩子的四百萬,改而花在萌寵身上,經濟規模可以有多大。有市場調查指出疫情三年內養寵物之風比以前更盛,香港的貓展連續兩年入場人數和規模都有所增長,我作為愛貓之人當然沒錯過,只見場內人流很多,主辦機構表示今年是旺丁又旺財。

香港應該如何因勢利導,抓好機遇發展與「萌」有關的各個產業,絕對是業界和政府當局值得詳細部署的課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