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指引 │ 楊立門

炎炎夏日之中,想不到政府最近推出的初中性教育指引,為香港市民帶來了比周星馳電影更清爽的調劑,成為大家茶餘飯後戲謔的話題。專門發文醜化中國和香港的《紐約時報》也拿它來說事,說在香港這個「中國地區」,高官們為一份被視為落伍的性教育教學指引辯護。我們當然不會特別重視這類別有用心的媒體說甚麼,但指引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任何正常人也會覺得沒可能做到的建議(如男女雙方決定戀愛的話要先簽一份「承諾書」保證大家不會有越軌行為,還要一位見證人簽署),令受眾和論者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這些問題上,忽略了指引內其他嚴肅的內容和課題,便是十分可惜的事。

「不如去打羽毛球」近日引起熱議。

其實性教育的基本理念不應有多大變化,不外乎是要青春期的孩子們對性有正當的認知,包括如何面自己的性慾、兩性之間的尊重和相處之道,和如何在性關係中保護自己。但互聯網約在廿年前開始高速普及而資訊爆棚,東方社會的兩性觀念也逐漸開放,初中生雖是我們眼中的小孩子,但他們對性的知識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因為在他們指尖上已可觸及大量關於性,甚至色情的資訊,不用偷偷摸摸,性已不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

所以我認為,現今性教育可以省卻純知識性的內容,重點應該是對性關係的責任感和輕率進行性事的各種後果,如懷孕、性病、扭曲兩性關係、墮入欺詐陷阱等。因此,學習範疇內或課堂上的「正規」性教育,已沒有多大必要性,取而代之,是要圍繞着一位初中生的人際網絡,包括他\她的父母兄姐、年長的朋輩、校內各科目的老師、學校社工,甚至一些較高年級的同學,在自然和適當的場合,和初中生進行關於性的討論,或自身的經驗分享。例如與初中生一起觀看一部涉及兩性關係的電影之後,隨意和輕鬆地進行討論。在這種場合,初中生不會感到有任何壓力,較願意發表意見和傾訴,長輩一方便可以探知他\她的心理狀態,若真有問題的話也可提供適當的輔導和開解。

政府建議的模式是把性教育的概念也不是要有「性教育課」,而是把性教育融入不同學科,這個我也認同。不過學校是一個群體共同學習的地方,性知識的討論和分享畢竟敏感,亦涉及私隱,初中生無論思想有多開放也難免羞於啟齒,怕被同輩取笑。我建議的模式有其難度,因為要動員很多人,他們的背景和能力千差萬別,所以這種非正規的性教育很難有系統地進行,果效也不易量度。但今天的中學生和我們那個年代的已相去甚遠,不能再以舊思維模式教導他們。「承諾書」和「不如去打羽毛球」這類教材,放在四十年前可能不會引來異議,今天已行不通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