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談論過航空客運,今次講下香港另一支柱工業—港口貨運。事實上,出口貿易一直係香港經濟發展核心之一。自一九四一年起,香港由小漁村逐漸演變為中轉樞紐港,充分利用海港地理優勢,加上獨立關稅區地位,促使香港轉口貿易於幾十年間迅速發展,曾連續十多年蟬聯全球港口一哥。直至今年第三季,貿易及物流業仍係本港四大經濟支柱之首,佔本地生
產總值兩成二,金融服務業緊隨其後。
香港屬全球第四大船舶註冊處,加上金融市場和法律制度成熟,足以支持香港向高端海運服務轉型升級。
進入後疫情時期,業界本來寄望復常能帶動本港貿易,但面對環球加息潮、地緣政局緊張升溫、多國經濟放緩等多項因素,全球供應鏈同消費氣氛受壓,拖累本港出口連跌十七個月,創史上最長跌浪。雖然十月份出口貨值終止跌回升,按年微升百分之一點四,但整體出口表現依然疲弱,當中輸往新加坡、菲律賓同荷蘭貨值更錄得雙位數跌幅。
進出口貿易遇冷鋒,港口作業難免受壓,上周統計處公布,今年首三季港口吞吐量錄得約一千零八十萬標準箱(TEU),按年跌近一成四。香港國際貨櫃碼頭(HIT)預計今年港口表現將維持跌勢,由二○一九年一千八百萬TEU,回落至約一千四百萬TEU,並預料會跌出全球十大港口。HIT亦提到,目前堆場平均使用率僅約五成,故九號貨櫃碼頭北已於去年全面閒置。
睇返數據,港口功能日漸萎縮並非一日之寒。據香港海運港口局統計,由二○一二年起,本地港口吞吐量持續向下,除咗環球局勢影響,鄰近地區港口運力提升亦係一大因素。例如上海港、天津港、廣州港、青島港等已經全面自動化,實現遠端操控塔吊,進行二十四小時無人作業;另利用物聯網和數控系統鎖定每一個集裝箱,堆場喺夜間亦能有序運轉,甚至不需照明。上海港上年吞吐量達四千七百萬TEU,超香港二點八倍,全球第一。
香港要繼續發展港口產業,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除借助本身優勢亦要建立新競爭條件,加上高水平嘅專業服務配套,配合政策扶持急起直追。海運港口局今年成立專責小組,推動智慧港口發展嘅具體方案,包括通過數碼系統、精簡運作和優化多方協調工序,以減少貨物處理時間同成本,提升港口效率。
當然,要鞏固樞紐地位,單單追求吞吐量並唔足夠,近年港府提倡發展高增值航運商業服務,並將公布《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提升高端航運業務和促進零排放轉型等,務求令港口質量兼備。事實上,去年香港有大約九百間航運相關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海事服務;同時香港屬全球第四大船舶註冊處、全球第二大海事保賠保險中心,以及全球四大國際海事仲裁中心之一,加上金融市場和法律制度成熟,足以支持香港向高端海運服務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