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餐館提前關店之謎

晚上十時半後的消夜時段,街上沒有客人?旅客找不到吃飯的餐廳?這其實是個雞先蛋先的問題,也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問題。

眾所周知,香港現時的餐廳普遍提前了關門,有餐飲業人士說,現在十點後幾乎沒有客人,所以便提前關門了。但為何會沒有客人呢?依據旅發局的數據,現在每個月都有數百萬旅客訪港,酒店入住率也回升至八成以上,香港現時的酒店房租較年初暴升了差不多一倍,可見「過夜客」還是十分多的,而且旅客又以內地人為主,不少內地人在內地也習慣「吃消夜」,怎麼來到了香港便改變了生活習慣呢?事實上,筆者前幾個星期,跟一位內地朋友在尖東的酒店房間聊完事情後,本想在尖東噴水池附近吃個消夜,沒想到新文華中心附近的幾間茶餐廳竟全都打烊了,一家也沒有開門,那時候才不過十一時半左右,尖東竟幾乎沒有地方可吃東西了。尖東以前不是這樣的,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是這樣。究竟是餐廳沒有客人,還是客人找不到餐廳呢?沒有客人,餐廳便不會營業;但餐廳沒有營業,客人自然也不會來,持續時間一久,出現了街上不會有客人,或街上不會有餐廳的判斷,便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當然,我們要相信市場的智慧,市場總較我們更加了解消費者,但我總不解的是,晚上十時多的尖沙咀海旁仍然有很多旅客,但附近已幾乎沒有餐廳了,難道這些人都不用吃東西了嗎?我後來又問了一位餐飲業的朋友,他們說,除了客人減少外,人工越來越高,而且不願意上深宵更,也是另一個大問題。原來餐飲業的樓面,尤其是小餐廳的服務員,多數是以時薪算工錢的,而深宵時段的薪酬又會較日間高,而且疫情後,隨着生活習慣改變,失業率又低,現在很多人也不願意上深宵更,人手不足,客人又不算特別多,如何經營?還有一個很致命的原因,就是疫情之後,市民吃飯的時間普遍提前了,例如以前還會有人組織八時半的飯局,現在一般是六時半或七時左右吃飯,吃到八時半至九時左右,便不會有太多新顧客進場了,然後消夜時段差不多十一時才開始,即是九時至十一時之間,存在一個「空窗期」,難道餐館要白做兩個小時嗎?反正人手不足,工錢又高,不如提前打烊算了。這其實是一個綜合的結構性問題,本期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詳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