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Chat Group

首先恭賀《東周刊》二十周年以及全新東周網推出,網版專欄亦會喺九月底以新面貌同大家見面。

二○一五年三月,《東周刊》第六○○期,我第一次喺呢度開Chat,當時採用訪問形式,每星期請一位老友邊食飯邊傾偈,首集請來老友趙國雄去鏞記開餐兼開Chat,本來諗住講下後生點滴,點知佢將當年參加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和保釣運動,以至被退學,袋住百五蚊美金去加拿大讀書,甚至初初出嚟做嘢,親力親為試下與同事一齊揸貨車、送石油氣,點知畀阿媽見到被鬧等鮮為人知嘅故事,娓娓道來,成為非常精彩嘅第一期訪問。

到二○一六年,專欄改為由我自己第一身角度寫,範圍更闊。我有時會將刊登咗嘅專欄私訊畀朋友,如果嗰期係寫我個人事,例如當年讀書、第一份工、首次置業、旅行遊記等等,通常朋友圈嘅反應特別熱烈。亦試過寫咗某啲公司,對方見到發嚟短訊,有次被訪者話我知,專欄出街後佢喺美加嘅親友見到影低張相發返畀佢,話原來佢做緊呢個項目。呢個專欄間接幫我同被訪者聯繫咗唔少朋友,到東周網專欄改版後,期待呢個欄可以成為我同讀者嘅chat group(但緊記我並無任何投資chat group)。

另一個比較特別嘅回憶,係喺第六六六期寫港鐵(0066)。我本身喺港鐵上市時已經成為公司小股東,兩鐵合併時亦做過佢哋嘅小股東顧問,對呢間公司有特別感情,見到呢個特別期數就順勢寫下對66嘅一啲睇法。另外,我寫得最多嘅公司當然係匯豐(0005),因為係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亦畀我最多回憶,包括求職、見工、實習、外展訓練、外調瓦努阿圖、正式工作等等,都係人生好重要嘅片段。

呢個專欄二○一五年啟動,但我同《東周刊》嘅淵源早於寫欄前已經開始。二○一六年十月,我寫咗呢段往事;話說一九九四年我代表大福證劵(現為海通國際)接受《東周刊》訪問,刊登後彤叔同我分析可以點樣用另一角度解構集團發展。當時係我第一次跟彤叔見面,估唔到因《東周刊》而牽線。

Magazine呢個字原本意思係倉庫,早期主要指軍備庫,後來用嚟形容定期出版嘅資訊和娛樂刊物,有資訊倉庫嘅意思。《東周刊》於我而言,則有回憶倉庫嘅意義,而翻閱其他作者嘅文章,亦等於參觀一個智慧倉庫。

有傳媒朋友講過,日報、周刊、月刊之中,周刊最難做,原因係日報最緊要快同貼,月刊強調分析評論,而周刊介乎兩者之間,快唔過報紙又深唔過月刊,如果挖到獨家料仲要小心跟進,慎防漏料。《東周刊》能夠做到精彩二十載實在唔容易,喺呢度我向雜誌團隊,特別係幫忙處理呢個專欄嘅財經編輯團隊致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