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不叩門 | 黃劍峯

我跟朋友A和朋友B彼此認識多年,有一天朋友A跟我說,朋友B的母親病重,建議我為B母親診治,我跟他說,若B需要幫手,自然會找我。我續說,我們中醫有句話,就是「醫不叩門」,醫病從不自薦。大家或認為我冷漠,但這可算我們古代醫者的其中一條誡律。

「醫不叩門」意思是指醫者不會主動找病人上門,哪管是好朋友或親戚,也須病人上門求醫。中醫診治是醫者和患者之間同修的旅程,需要患者主動邁出求醫這一步,內心方可全然託付。在中醫看來,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體質、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醫不叩門確保患者先行放下戒心,讓醫者更能了解病人各項生活細節,這樣才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建立醫患互信的基礎在診治過程中至為重要,特別是患者對醫者的信任程度越高,療效也能相對提升,此關乎安慰劑效應。研究顯示,安慰劑的治療有效率可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安慰劑的效果源於患者對治療過程及醫者的相信程度,其所產生的特別效應,反映病人心理狀態的改變對病情的正面影響。

對於我來講,「醫不叩門」一方面避免病人以為我另有所圖;另一方面也關乎醫患之間一份醫緣。很多東西講緣份和因果,若病人沒主動求醫,那代表機緣未成熟,未到結因果的時候,所以不可勉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