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血糖控制(三) | 黃劍峯

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範疇。中醫治療糖尿病是透過整體調節,恢復身體平衡,血糖自然降下來。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將「消渴症」分為上消、中消和下消三個方面。對於「上消」,主要表現為多飲,易口渴,病因為肺燥。用藥以潤肺生津為主,常用天花粉、葛根等以清熱生津。「中消」,主症為多食易飢,病因為胃熱,常用藥有黃連、石膏以清胃火。「下消」主症為多尿或尿液渾濁如膏,病因為腎虛,常用山藥、熟地黃滋補腎陰。此外,處方中也常用到黃耆、人參等補氣藥改善代謝,丹參、山楂等活血化瘀藥有助防治血管併發症。 

曾有一位初發二型糖尿病患者,確診時糖化血色素(HbA1c)為7.8%(正常值為少於6.5%),伴有輕微口渴、疲乏及飢餓感。辨證為氣陰兩虛,處方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加減,內含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人參、麥冬等中藥,旨在益氣養陰。同時教導患者每日自行按壓雙側足三里和太溪穴各五分鐘。患者遵從醫囑服藥並持續按穴三個月,期間配合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覆查時,其口渴、易飢症狀明顯改善,體力增強,糖化血色素降至6.5%。現期望將數值降至5.7%,才全面停用中藥。

此案例展現出中醫治療糖尿病重在調節整體,血糖反彈機會相對較低。(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