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殺埋身 | 陳以誠

7月初,本專欄寫了蚊患和登革熱,現在要講另一種傳染病。澳門衞生局在7月22日宣布由佛山輸入的第二個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 病例。

基孔肯雅熱於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命名,意思是「痛到身體屈曲」。華語又稱「屈公病」,雖源自非洲,但已在熱帶傳開,今年至6月東南亞及南亞錄得逾22萬宗個案(包括內地、台灣、新加坡等香港人旅遊熱點),廣東省於7月8日至14日的一周內錄得481宗本土感染個案,均在佛山,截至7月底估計有3,000宗病例。

「屈公病」潛伏期2-12日,病徵包括:發燒、嚴重關節痛、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及出現紅疹,一般持續3-8日,但有時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很少(0.1%)。

「屈公病」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蚊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後,病媒蚊便可能受感染,若再叮其他人,便將病毒傳播。香港未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在本港常見,蚊叮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基孔肯雅病毒也可由孕婦生產時傳給新生嬰兒。

目前沒有抗病毒藥物治療「屈公病」,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使用退燒藥、止痛藥,也沒有基孔肯雅熱疫苗,預防方法是避免被蚊叮,和防蚊繁殖。

印度洋法屬留尼旺島已有大約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基孔肯雅熱病毒;再由印度及孟加拉等南亞國家傳至中國及東南亞,甚至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近日也有病例。世衞建議加強實驗室診斷、培訓、預防措施、醫療保健系統,擴大監測範圍以追蹤和控制疫情。香港2020年至今未有「屈公病」個案,但政府已將基孔肯雅熱定為要上報的疾病。

世衞警告,基孔肯雅熱疫情隨時擴大爆發,各國宜採取緊急措施預防。

「屈公病」很少致命,但痛苦難忍,更可出現大範圍疫情,為衞生醫療系統帶來壓力。

預防勝於治療。

防蚊傳疾病措施:

1.     避免積水,檢查集水溝氣隔、屋頂雨水槽、明渠及排水渠,避免淤塞; 

2.    筆者年前為衞生署創作的〈登革熱〉神曲所述(在YouTube 可找到曲詞),要做「滅蟲周記」:

    每星期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3.    空樽、空盒、空罐等垃圾,應棄置在有蓋的垃圾桶內;

4.    〈滅蟲周記〉歌詞提醒,花瓶的水應每星期徹底更換一次;

5.    防止蚊子進室內,可使用紗窗、蚊帳、關窗開冷氣等措施;

6.    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或衣服使用含DEET驅蚊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