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視嬰兒喊 | 陳以誠

近來多位父母帶常哭嬰孩就醫,筆者便要像醫家偵探般找出嬰兒大哭的原因。

若是初生嬰,有沒有吃奶問題?餵母乳是最好。餵奶粉的需要很多適應,奶嘴大小亦都要合適。孩子需要掃風,否則也會嘔和哭。

不論餵母乳或非母乳,有些嬰孩乳糖不耐受(缺乏酵酶消化乳糖)便會哭,肚痛或瀉,要早點轉無乳糖奶粉或戒奶。

不少嬰兒對牛奶過敏:對牛奶蛋白質過敏,會肚痛肚瀉不舒服,最好當然餵母乳,否則請用特別低敏配方奶粉(水解蛋白配方),減少嬰孩辛苦,及其他過敏反應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鼻敏感及哮喘等。筆者有首歌講敏感,找YouTube陳以誠〈敏感多奇怪〉便見有關歌詞。

有腹痛和嘔的急症,要安排入院。醫生留意有沒脫水,檢查鼠蹊部分(腹部與大腿接壤的位置),若BB咳或大哭,鼠蹊凸起,可能陰囊也漲大了。這是「小腸氣」,或「疝氣」病徵。

胚胎初期睪丸在腹腔內接近腎臟成形,逐漸向下移到腹腔外面的陰囊。出生前兩、三個月,睪丸不但已經「落」到陰囊內,睪丸與腹腔之間通道亦關閉。鼠蹊和陰囊漲凸是因為那邊睪丸與腹腔之間的通道仍未關閉,所以咳、大哭或大便時,腹部壓力增大,將一段小腸推進了那未關閉的通道,便引起「小腸氣」。

中老年人小腸氣是因下腹和鼠蹊肌肉流失和無力,腹腔壓力增加(尤其是很少運動的長者或肥胖中老年)衝破鬆了的弱肌,小腸在鼠蹊突出甚至推入陰囊。疝氣可無徵兆,若通道窄,可令腸道阻塞,肚痛,嘔吐,以至那段小腸被扭曲緊壓至缺血壞死,便要割除。

另外,導致腸缺血的腸套疊和腸扭轉而阻塞,也可引致大哭甚至腸壞死的致命危機。

尿道發炎,可令嬰兒哭,也未必發燒。

因包皮窄及積尿積垢發炎、發燒,要留尿化驗,對症下藥,入院查看有沒有小便倒流及先天性尿道異常。有家長擔心孩子陽具短小,包皮極窄像針孔一般,引致尿道炎也限制性器官生長,希望割包皮後,陽具能夠大一點。

若有重複尿道炎引致發燒,醫生或考慮割包皮。不過,陽具過小則可能因脂肪很厚,以致陰莖藏在皮下脂肪,看起來很小。當孩子上學運動多了,減少脂肪令陽具再露出,便不用因此割包皮(除非包皮很窄)。陽具埋藏在皮下脂肪,可影響肥胖男士自我形象、情緒及性生活,若有糖尿病,因為陽具及包皮常藏在皮下,帶糖份尿液積在陰部,滋生細菌,便有皮膚炎和尿道尿。另外,減肥和運動亦是良方。

不少幼兒時很窄的包皮,於幾年後可能會鬆開,不用割包皮。兒童泌尿科專家評估陽具及包皮結構比例,不隨便過份割包皮,否則反效果會限制陽具將來功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