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分類 | 岑信棠

二十多年前,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鱗癌(常發生在吸煙者)和腺癌(多見於非吸煙者)。這些不同種類的肺癌行為和對治療的反應各有不同。隨着對肺癌的認識加深,治療的創新和突破,腫瘤學界對肺癌的分類也在不斷改變中,這些不同的肺癌分類系統反映了治療方面的新發展。

二十年前,EGFR基因突變被發現是導致肺腺癌的背後原因,之後研發出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口服標靶藥。隨後發現了其他導致肺腺癌的基因突變,包括ALK、ROS1、MET和 RET突變,並開發了相應的標靶藥物。此後肺癌出現另一個分類方法:「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和「沒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兩種。對「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的肺癌,使用相應的特異性標靶藥物治療會比使用化療的效果更好。而對那些「沒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的肺癌,化療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自從PD-1免疫治療問世以來,發現「曾經吸煙」的肺癌患者,其腫瘤通常具有更高的基因突變負擔(TMB), PD-1免疫治療更有效。「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的肺癌,尤其是以前「從未吸煙」人士,對PD-1免疫治療一般反應不佳。

近二十年來,非吸煙人士的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些非吸煙者的肺癌通常是「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在各種「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當中,最常見的是EGFR基因突變,EGFR口服標靶藥不單止已被證實對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癌的療效比化療更佳,而對於EGFR基因突變肺癌的早期病例,在根治性手術後,加上EGFR口服標靶藥作為輔助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EGFR口服標靶藥作為第三期EGFR基因突變肺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療後輔助治療,可以減低腫瘤復發率的效用,在二○二四年底得到證實。

Clara兩年多前確診帶有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由於影響縱膈淋巴,已經是IIIB期,手術不可行。腫瘤科醫生向她解釋,同步放化療可以為她根除肺部原發腫瘤及縱隔淋巴腫瘤。同步放化療完成後約六周,腫瘤科醫生為她安排正電子掃描,掃描顯示原發腫瘤和縱膈淋巴已經完全消退。當時腫瘤科醫生給她詳細介紹了放化療後的輔助治療選擇。包括PD-1免疫治療及EGFR口服標靶藥的效益。Clara最終決定採用EGFR口服標靶藥作為輔助治療。

她最近覆診時,腫瘤科醫生告知,FDA在二○二四年底批准了第三代EGFR口服標靶藥作為第三期帶有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根治性放化療後的輔助治療,可以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八成以上,並讚賞她兩年多前作出了正確以及明智的選擇。

更多文章